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美舰上,日本签字投降。
盟国代表齐聚甲板。
徐永昌,是国民政府派去的中方代表,但整个过程中都面无悦色。
面对向全世界报道的记者,他神色凝重地说:
“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忏悔的经过。”
多年抗战,今朝雪耻,世界当同欢共庆才是。中方派去的代表,为何如此愁眉不展,还扫兴“忏悔”?
不寻常的历史浪花之下,必有暗流涌动鲜为人知。
签字背后有何背景?
徐永昌是何许人?
为啥是他而不蒋介石,到现场亲自受降?
徐在日本看到了什么?
他的“忏悔”,是即兴发挥,还是蒋的授意?
……
历史上,有很多本不出名的人物,因为一个历史瞬间,名垂青史了。
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东京审判上的梅汝璈、扑灭鼠疫的伍连德……
徐永昌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举世瞩目的“密苏里”号受降式,如果不是受降签字本上“徐永昌”3个钢笔字,恐怕许多中国人,至今都不会知道其名。
他在众多的国军上将中,太普通了。
简要说下徐的身世。
徐永昌是个命苦的人,尤其童年。
135年前的今天,1887年12月15日,徐永昌在山西忻州原平市出生。
他的家,是一个叫沿家沟的农村。
祖上耕读传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父亲在大同城内一个面铺做工。
徐永昌是家中幼子,老爹44岁方得,可谓老来得子,故名永昌。
出生不到2年,他的生母就去世了。
13岁时,他的继母又去世。
继母去世3个月后,父亲也因病去世。
几年内,兄妹父母接二连三的故去,转眼,这孩子成了孤儿。
适逢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为避乱,携光绪帝“西狩”,途径大同城时,队伍小憩。
护卫军队中,有一个姓徐的师爷,叫椿龄,看这小儿披麻戴孝,还在马店打工,便问缘由。
得知了小儿不幸身世,这同姓的师爷,便动了恻隐之心。
徐永昌此时也颇殷勤,为师爷端茶倒水,至真至诚,令人动容。
一番交谈,你情我愿,老徐就携小徐入了军营。
师爷藏书颇多,这小徐,跟着他读了不少书。后来,一考而入武卫左军随营学堂。
武卫军,这名字虽不咋样,但属于慈禧治下的国家正规军队。
之后,世事变幻,徐永昌一直在军校接受正规军事教育。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26岁的徐永昌,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3年后以榜首成绩毕业,旋即被任命为直隶军官教育团教官。
邀他的伯乐,是陆大的学长、京畿警备的副司令,孙岳。
从1917到1926年(1928孙岳病逝),徐永昌追随孙岳10年,一直是孙的心腹干将。
孙病期间,徐拒绝冯玉祥盛邀,带国民军第三军,整编投靠山西阎锡山,兵制仍然保留着孙时的旧制。
为阎带兵打仗,他每每主动请缨,深得阎的信任。
孙去世,徐当晚即求见阎锡山,要求改制,将自己所带部队归阎,并说:
“以前保留国民军第三军番号,是因为我只是代孙‘看家’,无权处理其部队。今孙下世,若不速改编,我无以自处。”
阎嘉其诚,赞其忠,大为感动,当即委任他为晋绥军第三军军长。
从此,他成了阎锡山极为倚重的干将。
从1928年到1937年,徐永昌跟随阎锡山,也是10年。
这10年,阎锡山对徐委以重任,将绥远省主席给他。
而他为不使人生疑,赴任之前,主动
自释兵权
,纯粹以文官上任。令同侪肃然起敬。
这种信任,是基于徐是山西人的地缘情结。
徐带兵打仗,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打山西老家,二是力避内战。
这两个特点的背后,是深沉的家国情怀。
即便是在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时期,徐永昌也一直未与解放军正面冲突。1949年宣布的国民党战犯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徐永昌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这与阎锡山联合其他军阀攻打蒋介石的主张,渐渐相悖。
徐劝无果,中原大战开打。
5个月后,阎大败。
徐作为阎部的前敌总指挥,镇定指挥大军撤退,让各部先行,自己殿后,全军得以保全而归。
这令蒋介石对他另眼相看。
阎败后,避居大连,徐一如当年对孙岳之忠诚,为阎张罗起山西的军政要务。
而蒋介石,对他则暗送秋波,任他为山西省主席;
徐永昌呢,也对蒋暗通款曲,不时跑过去面见蒋委员长,指陈利弊,分析时局,所持观点颇得蒋心。
比如,谈日本,他说:
“日人之得寸进尺,固然是因其国策,但亦因我中国人之无见识,是以助成。
“日本之国策,在于不要中国之统一。凡有统一中国力量者,日人均视之如蒋委员长……”
对“满洲国”与苏俄商谈收买中东铁路一事,徐说:
“余自始不认俄人有诚意于我者,今更得证明。”
他还常就日本外交、军事等事端,缕析条陈,坦诚电告交流。蒋甚慰,复电曰:
“一鞭一条痕,针针见血!”
如此深中蒋之下怀,两人遂越走越近,信任亦越来越深。
至抗战前夕,蒋已数次邀徐到南京就职,然徐也数次婉拒。
期间,他并没有完全抛弃阎。
借通蒋护蒋、拥立中央之机,徐不断争取对阎锡山的赦免。他指陈利弊,解释为何山西需要阎锡山,云云。
同时,自己主晋4年,积极改革省务,应对风云情势,也是尽职尽责,公忠不遗。
这种“大管家”的操持,蒋介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所以,蒋在任其当山西省主席后,又晋升他为陆军二级上将。
到1937年3月,徐永昌终于从了蒋介石,担任了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办公厅主任。
这一年,徐永昌50岁整,正式进入了蒋介石的抗战中枢系统。
总结:
能轻松取得别人信任的人,是一种可畏的情商。
邂逅慈禧卫队的师爷,仅以一面之交,就令师爷对其怜悯、信任,遂收为侍从;
跟随伯乐孙岳,又深得孙岳信赖,被视为心腹;
投靠阎锡山,阎锡山亦将其列为股肱,予以厚待;
后与蒋介石暗通款曲,蒋数次抛来橄榄枝,求之不得邀予重任。
这就是徐永昌的“发迹”史。
从孤儿到上将,从草根到庙堂,40多年,4个贵人,4个知己,成就了他自己。
——不。
事实上,不是4个贵人成就了他,而是他的至朴、至诚、至忠、至信,打动了每一个接触他、了解他的人。
跟随蒋介石,徐永昌都干了啥?
首先看他在哪个位置。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永昌负责国防工事的构筑和改进,提出在华北设立第一战区。
之后不久,调任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部长,负责抗战计划、军令指挥的下达。
此部在1938年改称军令部,徐仍为部长。
1941年7月,抗战4周年时,徐永昌总结4年抗战得失、因果,写出《四年来敌我战略战术的总检讨》一文,被后人称为“世人了解中国抗战获胜原因之必读权威之作”。
书中,徐永昌结合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中国实际,从军令业务的专业角度,条分缕析,指出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走向。
抗战8年,徐始终为蒋执掌军令部,是蒋身边为数不多的、嫡系之外的心腹之士。
8年军令部长的经历,也让他成为最了解国民政府抗战内情的核心将领之一。
加之他视野开阔,思虑周密,行事谨慎,在派系内争中总能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故而深得各方赏识、包容。
所以,至抗战结束、撤退台湾,他一直受蒋重任,稳居军事指挥中枢。
其实,徐永昌正统的专业教育、周密的行事风格,都不是他人生行稳致远的根本。
飞春探微认为,
他最重要的竞争力,是人品底色。
不论立身还是治军,徐都相当严正。
追随孙岳时,孙抽大烟,徐却终身不抽,甚至连纸烟也不碰。
自己不抽,也不让军队人沾。
张学良赞佩:“这军人当中啊,我最佩服徐永昌,跟我脾气差不多……他
什么嗜好都没有
。”
或许身世经历使然,徐永昌对名利看得十分淡泊。
他曾对内弟刘步瀛说:
“要决心在社会做事,必先拿定个帮人的主意;与人同事,必决心不做第一个露脸人。”
他对第一个恩人徐椿龄师爷,始终不忘。在他功成名就时,携妻回去拜年,妻子鞠躬,他则当场跪拜。
事后,妻子责他不早提醒自己也行跪拜礼。徐说,行礼但求心安即可,不一定都要跪拜,自己跪拜,是因为一直都是这样。
不拉帮,不结派,不拥兵,不内战,不争名,不夺利,这样的作风,在民国军阀中,实在是难得的君子品行。
也正是这,他才显得“寂寂无名”;
也正是这,他才一直备受尊重,不论世事变幻,事主更迭,均得各方倚重。
细想来,这些软实力,也是我们后人在今天要反思、学习的。
1945年8月3日,徐永昌判断,日本在“八九月间,必有政变,或投降或成立军政府,
年内可结束战争
。”
8月7日,广岛原子弹爆破的消息传来,徐更坚信“日寇投降当在目前。”
11日,蒋介石获悉日本即将投降,就安排参加盟军受降式的人员。
紧接着,就是各种场合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在国内,投降受降的签字,是各战地的主要将领,代表的是军队的投降。
而原定于8月底(因天气缘故,延至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签字仪式,参加人员代表的,则是参战国之间的关系。
“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代表着世界上一个时代结束。
彼时,为顺利使日本投降,盟国统帅给日本留足了面子,签字仪式没有强令日本天皇或首相必须到场,只要来个有分量的代表即可。
最后,他们派出是的,是代表军方的参谋总长,和代表政府的外务大臣等一干人。
所以,相对应的,盟国诸国来现场的,也都不是元首。
当时,国民政府能派出的代表中,已经各有分工:
参谋总长何应钦,负责国内日军受降;
军政部部长陈诚,负责战后复员整编工作;
而军训部部长白崇禧,素为蒋介石不喜,
所以,这代表中国去日本参加受降式的任务,就落在了功勋卓著、位阶甚高、备受蒋倚重的徐永昌身上了。
谁料,他这一去,竟然在现场撂出了个自己“忏悔”的惊世之言。
8月12日,徐永昌接到派遣令,选了军令部的8名要员,作其随从。
8月17日,启程,先赴马尼拉,会晤麦克阿瑟,与各国代表在此聚一周,商议受降式细节。
8月25日,准备赴东京,却因飓风袭扰,延期出发。
8月26日,盟国代表一行人,乘美舰从菲律宾出发,历经5昼夜,来到了日本。
徐永昌是个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接受朴素中国军事教育的高级军官,他既不同于黄埔嫡系,又有别于蒋百里等留洋派,所以,出国这事,对他来说还是头一次。
因此,他观察得特别细。
在日本,有两三件事让他开了眼界,由此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件:
8月31日凌晨,徐永昌所乘的美舰,抵达横滨港。在甲板上眺望日本,徐永昌大受刺激,日记中载:
“四周望去,但见舰艟围绕,灯光闪烁,照耀海滨,如一扇形,大有辀舻千里之象,不禁感慨:‘甲午之役如能一胜,则我海军今日不悉合似!’”
日本虽战败,但其军事实力粗略观览,也令徐永昌感到震撼,自愧弗如。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如此落后?
深解中国军力状况的徐永昌不禁反思,想到半个世纪前的甲午之耻,国力衰败,延宕至今,无奈而可叹矣。
第二件:
9月3日,晚饭后,大家到东京街头游走观看,
“见警察守岗如常,民众静肃,各报刊载亦毫不隐饰,直认降伏。”
徐永昌再受刺激。
本觉得,一个战败之国,应该处处见到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混乱不堪的样子,但在日本街头,却发现日本民众并非如此。
他们工作正常,表情严肃,社会舆论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战败,面对事实。这在徐永昌看来,颇感意外。
在日记中,他继续写道:
“盟方对日如无一具体管制严密方法,则
日人之兴可计日而待
。”
第三件:
这是最受刺激的,就是在抵日的途中,徐获悉英国军队已经向香港开拔,而蒋求助美国无果,只得宣布不派兵赴港。
接着,有获悉外蒙正在酝酿“自由投票”,欲从中国版图中独立出去。
外蒙本为中国一民族,如今却不得不面临“以地和苏”的结局。岂不令人心痛?
这等于是国家虽胜,却仍不能保国土完整!
这与五四何异?
以上几件心痛大事,让这个深知国民政府军事实力的军令部长,忧心忡忡。
9月3日晚,徐永昌的随从们建议,经过8年抗战,终于直捣黄龙,报仇雪耻,今日当痛饮一番。徐永昌连连劝说,切切制止,
不许大家喝庆功酒。
“诸人不悟忧难之降临,似怪余不近人情者。”
也正是这几件压心的大事,让徐洞幽烛微,见微知著,深感这场签字仪式的过去、未来,情势皆不容乐观。
所以,在9月2日的“密苏里”号上,他一筹莫展,接受记者采访,只凝重地说了一句话:
“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忏悔的经过。”
9月4日,他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
“我觉得大家皆应反省……除非真是想不出自己的过失者外,皆应有所忏悔!”
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
而独见之虑,每每见疑于人。
徐永昌的“不经之言”,传到国内,引发各种猜测。
乃至现今,仍有误读,实乃不解一个军令部长的内心忧虑。
5年后,1950年,庆祝抗战胜利5周年时,徐在台北撰文,详细解释了当年“忏悔”的内涵:
“1??这次大战,源于14年前日本九一八侵华。自前清同治末年起,已有70余年,长期久战中,
我们的国家未能做到自固吾国的必要措施
,这是应该忏悔的
。
“2??从九一八开始,当时国际联盟本可发生作用,使日本有所忌惮,但国联未能认清事理,把握时机,对侵略未能有效制裁,反而处处予以不应当的迁就。
由此,日本一试得逞,意大利随之而起,希特勒进而试于欧陆。
企图苟安者,终不得幸免,这,是不是国联列强应当忏悔的
?
“3??苏俄……德国……性质上根本冲突,犹如冰炭之不相容。
而苏俄贪图瓜分波兰之利,竟与德订协定,终分赃不均,引希特勒袭击。若非美国加入战争,苏俄真有被德日瓜分的可能,
苏联是不是应该忏悔
?
“4??即使侵略者最后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而世界无辜人民受害之重大,恐早已无法计算,这
都是应该忏悔的
。”(完)
参考资料:
●《民国政治人物》,吴相湘,东方出版社,2014.04
●《山西文史精选山西近代名人辑要》,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08
●《民国高级将领档案解密》(第1卷),章冼文主编,党史研究出版社,2011
●《“这是一个应该忏悔的经过”》,叶铭,《同舟共进》,2017-11-01
●《密苏里舰上受降的中国将军:徐永昌》,刘传吉,《中国档案》,2015-11-15
●《历史深处的徐永昌将军》,邹金灿,《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