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类社会的两个跨时代发明当属造纸和印刷,以纸张为文字载体,印刷术代表批量复制文字技术的成熟发展,也让书籍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促进了当时印刷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本文据此梳理宋代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以此探寻其文化传播特点,从而阐释宋代印刷出版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
1、媒介改进
印刷出版诞生于唐朝,当时以雕版印刷为主,主要刊印儒学文典、史书、文选等类别的书籍,兼具传播世俗、宗教文学的社会功能,五代时期兴起了官方刻书,主要以儒学经典为主,史称“旧监本”,可以说,五代时期的印刷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宋代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又衍生出铜板雕刻的印刷形式,文字可以批量复制是宋代文学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海外贸易的广泛传播,也影响到了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等,均无出宋版书其右者。
元代改进排版工具,发明木活字,推动印刷技术的持续发展,明代更是精进造纸技术,改进木板多色套印方式,通过雕版摹印几乎达到了真伪难辨的地步,也是印刷技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清朝对此毫无创新,只做延续,直到近代机械印刷的兴起,传统印刷技术才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
2、政策
两宋盛行科举制度和“右文”政策,文人出将入相的社会地位,使崇文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皇帝体现文治教化的媒介就是以印刷术为基础的书籍出版。
宋代皇帝对印刷书籍极为注重,将刊印书籍作为控制民间思想和御下的一种手段,刺激读书人阶层的膨胀,提升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也变相的促进了书籍刻印的商业化进程,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这种文化传播效果显著,一方面使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衍生出了符合当时思想风貌的理学文化,另一方面,儒学经典的刊印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化作用,使民众对皇权的崇拜心理日益巩固。
二、特点
1、重视儒学经典
以儒学治理天下的宋,重视儒学经典的出版和文化传播,形成了从上而下的一致推崇,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刻书,都将儒学典籍作为刊刻的第一目标,促进了宋代儒学经典的版本多元化。
作为代表皇帝意志的官府刻印机构,北宋国子监曾有过四次大规模刻印行动,均以儒学经典为坎坷内容,地方广而效之,一时蔚为成风。
2、内容的广泛性
虽以儒学为主,但宋代民间刊刻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对于世俗文化的潮流性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宋代文学印刷内容包罗万象,在学术思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审美和民众需求,凡儒释道典籍、历史、天文、地理、杂学等应有尽有,医学典籍著作也传播广泛。
除了专业书籍和通俗文学以外,宋代刊刻还有报纸、纸币、度牒、年画等等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出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具有广泛性、需求性的基本特征,大量专业领域著作的流传,对后世影响深刻。
3、机构多元化
两宋主要分为官方和民间两大印刻机构,官方以国子监为中央,地方政府和书院均有刻印机构,民间则以坊刻和私刻为主。
民间刻印的盛行,是商品经济的推动结果,官方的刻印则主要扩张了文化传播的范围性,和科举制相辅相成,对于加强社会儒学教化意义重大。
作者观点:
宋代的印刷出版在文化传播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四点:
1、增进了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对社会风气和人格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2、专业典籍的传播,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繁盛和科技的进步;
3、促进了儒学思想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对文化对外传播扩散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印刷出版是汉字汉族文明的形成发展基础,是华夏文明传扬繁荣的基石。
参考文献: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钱存训.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M].刘祖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出版社,2003
黄亚平.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张丽娟.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