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
中原外朝与外族国家之间有战
争,也有和平。通常情况下,停战时期里采用“联姻和亲”的政治手段,保持两国的安宁,最先从周王朝开始,由清朝的灭亡画上句号。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
一向被世人称为“弱宋”的宋朝,
却从未与外族进行联姻。哪怕是北宋时期,历代皇帝也只是以赔钱或者正面相抗的方式应对,始终没有联姻,特别是与其“兄弟相称”的大辽。
为何北宋与辽没有联姻现象?双方的关系又是如何维系呢?
双方的关系变化,过程中的较量
北宋与辽国是古代历史上少见的“双边关系”
,即双方之间没有以往中原王朝接受游牧民族朝奉,也没有游牧民族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的那种矛盾,而保持上百年的和平。
宋太祖赵匡胤
曾在开朝时立下
“大一统”
的誓言,计划以“
先南后北”
的方式,完成对南方割裂势力与北汉的吞并,
最后收复辽国夺走的燕云十六州。
可是,宋太祖的雄心壮志,只实现了其三,最后遗憾离世。
宋太宗
上位后,
继续北下发展,实现先祖的遗愿,均以失败告终,尤其是“高粱河之战”中,他身中两箭,不得不伏在驴车上逃走。
辽国兵强马壮,颇具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之态,而北宋缺少养马养兵之地,自然无法与之相抗。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
也彻底沦为泡影。
此后,北宋与辽国之间,
由原来宋压制辽的局面
,演变成宋被辽压制。不过,双方之间的对战关系,一直没有改变。
直到
宋真宗
时期,辽国举兵攻至澶州,
他在大臣寇准的督促下率兵亲征
,宋军士气大增,与辽军展开攻坚战。随后,宋军凭借城池的优势,对辽军进行反击,用三弓床弩射杀辽大将萧挞凛,辽士气大减。
此后的时间里,北宋与辽国战争不断,且有来有回,
根本分不出胜负
。但持久的战役,却使得两国国力衰微,百姓怨声载道。
辽国的实际统治者——太后
萧绰
上位后,决定终止这场无休止无意义的交战,最后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
这是北宋与辽第一次达成近百年的和平,但是,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
,发动对北宋的攻击,辽抓住时机,意欲南下围攻北宋。一旦腹背受敌,北宋灭亡在即。
宋仁宗
见状,急忙派出使者富弼,与辽谈判。最后,辽太宗答应了宋朝给出的两个条
件:一是增加北宋每年的岁币;二是将“赠”改为“纳”
。继续往日的和平。
当然,谁都有野心,
北宋与辽也尽然
,但是,各方面的桎梏成了他们既不开战、又不联姻的现象。其中不外乎三种原因,即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为自身利益考虑,不联姻是最优解
首先是政治方面
,这要从北宋建国时说起!
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
,宋朝进入“重文轻武”的不平等社会,武将的发展大不如前。因此,宋朝打不过只能给钱买和平,这次也不例外。
不过,宋与辽进行谈判时,
还提出第三个要求
,那就是“联姻”。因为有以往朝代用此政治手段维持长久和平的经验,宋皇帝自然希望对方全部应允,确保“和平”万无一失。
然而,辽太宗答应了前两个条件
,却唯独拒绝“联姻”
。他此举并非大发善心,而是不得不考虑国家的政治形势。
要知道,
辽国是以部落为主的国家
,还有“
天皇帝、地皇后、人太子”
。其掌权人为耶律与萧氏,两个家族的势力根深蒂固,谁都无法轻易撼动对方。也就是说
,大辽的皇帝只能是耶律家氏,而皇后只能为萧氏。
可是,北宋毕竟是中原王朝
,嫁到外族的女子都是皇室贵族
。即便是出于谋求和平而考虑,但若为人妾室,丢了皇家的颜面,造成一种“
北宋任人欺辱
”
的画面,或许会被其他国家轻视,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
北宋与辽国就联姻的女子为正室或妾室的决定
,经过多次谈判后,始终未能达成统一,只得作罢。
另外,
辽国坚决不采纳“联姻”的条件
,也有自身的考量。因为他们担心皇族中出现其他姓氏的血统,特别是北宋,可能会引起国家的动乱,最后因小失大。
因此,这是北宋与辽初次谈判时,
双方都出于政治形势的考虑
,达成“不联姻”的一致。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根深蒂固。
其次是经济方面
。
上文中提到,
北宋抑制武将集团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皇室而言,有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前车之鉴,认为兵权掌握在外人手中,就是给对方叛国的机会。
而皇家将武将当做“假想敌”,
即便有人愿意舍命上战场杀敌,但最后难免落得“杨家军”与“岳家军”的惨状,渐渐没人愿意做“出头鸟”。
一个失去军队的国家,难逃被人宰割的命运。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赋税收入,
将所得钱财都用在“买和平”上面。
其中,北宋向辽国献上的岁币金额,一年多过一年。
而辽所处地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经济发展匮乏,面对源源不断的金钱收入,自然是乐不思蜀,无比希望能将两国之间的盟约长久地延续下去,哪里顾得上节外生枝!
最后是思想方面,
也是北宋不愿联姻的根本原因。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以门第、出身作为入仕标准的朝代
,也是将科举制发扬光大朝代。
北宋大力发展科举制,不仅彻底取消门第限制,允许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能入仕为官,还进行一系列优待文官的政策。因此,北宋的文官集团,
是历朝历代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
不过,
文官的地位上涨
,占据北宋王朝的主要地位,而他们为了享有自身的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权,不得不维护北宋政权的稳定。但是,这一过程中,却总是矛盾的。
首先是开战与休战。
文官对外开战的勇气
,远比皇帝多得多,但无武将可用,又陷入另一种困境。
接下来是对议和条件的争论。
要知道
,宋朝虽是儒学治国
,却渐渐失去原来的坚持与主张,再加上文人文官们在北宋后期,或多或少地受到“朱程理学”的影响,其中就有贬低女性地位的说法。
因此,
士大夫们认为将两国的和平寄托于女性群体的身上
,与“自降身价”无异。他们不忍自己的尊严接受践踏,自然不赞同与外族联姻。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
,宋仁宗派出
富弼
作和谈使者时
,他出于文人的考虑,从中作梗,间接导致辽最终选择不联姻。
这是国家层面致使不与辽联姻的原因,而百姓们也有着不容拒绝的坚守。
要知道,自周朝开始
,“君权神授”的思想深入民心
。即便此后朝代更迭,中原王朝的“天朝上国”的想法也始终没有动摇,而其余少数的游牧民族,因为生活地的特点,被中原百姓称为“蛮夷”。
“蛮夷”意为没有经过开化的野兽,不懂礼仪与文化。起初只是一种简单的称呼,但随着中原人受到根深蒂固的影响,
渐渐产生傲慢的态度
,特别是“五胡乱华”发生后,中原完全仇视游牧民族。
因此,与少数民族联姻与自讨羞辱无异。
比如在一些古代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
,皇帝为保江山,将女儿出嫁到少数民族,几乎都是反对与唏嘘的声音。
北宋本就因为国力不强而遭受纷乱
,百姓流离失所,惨淡度日。若执意与少数民族联姻,当朝皇帝必将会失去民心,大势所趋下,江山也会不保。
值得一提的是,
北宋与辽曾有三次提出过联姻
,但双方各自斟酌后,最后不了了之。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甚至南宋,都没有联姻的出现。
总结
无论是出于历史环境的考量,还是各自国家的权衡利弊,
联姻虽能短暂维持和平
,但若本国不强大,再对上敌人的野心,所有盟约势必付之一炬,最终也会走到开战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