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道名为“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开端。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虽然立志于整顿国家,但在地方上却遭遇了广泛的阻力,地方督抚们大多持消极态度,唯有一位地方高级官员对此抱有积极支持的态度。此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但其思想更为开阔,坚定推动变法的举措。他的后裔中涌现了众多人才,其中一位卓越的史学家正是他的孙子。那么,这位认可变法的大员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杰出的能力
这位名为陈宝箴的官员,出生于江西省九江的修水地区。1851年,年仅21岁的他参加了乡试,并顺利取得了举人资格。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之际,太平军迅速逼近江西,这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抵抗这场动乱,陈宝箴与其父亲共同组织地方团练,积极参与抗击侵略者的行动。此后,他先后在席宝田和曾国藩的领导下任职,以卓越的表现获得提拔,迅速升为道员,负责各种军事事务。
到了1875年,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湘源靖道事。在治理凤凰厅期间,他展现了出色的统治才能,颇受百姓爱戴。然而,在担任浙江按察使期间,他因一些非议遭到弹劾。1886年,在张之洞和李鸿藻的热情推荐下,他得到了湖南巡抚王文韶的支持,这帮助他顺利被任命为湖南按察使。虽任职仅三天便被调任布政使,但这也彰显了他在政坛的卓越地位。
二、坚定的变法支持者
1895年,当陈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痛,几乎泪流满面地感慨道:“无以为国矣!”他深知国家危局,多次向朝廷上书,呼吁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强盛。凭借着他傲人的政绩,不久后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刚上任便开始积极进行变法,设立了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和电报局,并成立南学会、算学堂和时务学堂,以促进湖南的矿产开发。
他同时支持谭嗣同出版的《湘学报》和《湘报》,鼓励思想交流。在他执政期间,湖南成为清朝各省中最为活跃和进步的地区。1898年5月,陈宝箴再次向朝廷上书,建议进行改革,并提出了引导政策、训练军队和筹集资金的三项具体方案,他还推荐了杨锐、刘光第等人参与变法。当光绪帝正式发布变法诏书后,尽管各地官员表面上响应,陈宝箴依然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推进改革措施,始终不忘初衷。
三、卓越后代与悲剧结局
然而,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怪罪于“戊戌六君子”,残酷地对他们进行清洗。作为变法坚定支持者的陈宝箴也受到了严厉惩处,朝廷立即撤销了他的职务,并宣布终身不予再任。与此同时,他的儿子陈三立因招致不良风气也被一并罢免。此后,陈宝箴带着家人回到江西的家乡,过着低调的生活。遗憾的是,1900年7月22日,陈宝箴不幸去世,享年69岁。陈家后人曾提到,陈宝箴很可能遭到慈禧太后的秘密赐死,这一说法为他悲剧的生涯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