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刘备这位曾靠卖草鞋起家的英雄。刘备在建立了蜀汉小朝廷后,将国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然而,蜀汉这个小国仅仅在41年后就被魏国所灭。到底是诸葛亮的七次北伐和刘备的夷陵大败,导致蜀汉的资源消耗殆尽,还是姜维的十一次北伐过于依赖战争,让国家陷入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蜀汉如此迅速地灭亡?如果刘禅坚持不投降,蜀汉是否还有复兴的机会呢?
根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国前的情况是: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人口数字算是相当可观的。然而到了三国鼎立的时期,虽然政权已趋稳定,人口基数也在逐渐增长,但蜀汉的总人口依然只有百万左右。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的汉中之战。曹操在战败之前,将整个汉中的人口迁移到了自己的领地,刘备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空城。那时候,蜀汉就依靠10万带甲士兵和90万人口,怎么才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呢? 值得注意的是,蜀汉在与曹魏的对抗过程中,常常主动出击。其一,蜀汉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其二,诸葛亮认为只有不断进攻才能遏制曹魏的迅速扩张。蜀汉刚建国时的户籍为20万,人口为90万,但42年后,仅仅增加了8万户和4万人口。对此,我认为蜀汉的官员可能刻意隐藏了一部分人口,或者很多人根本没有登记在册。即使如此,蜀汉的实际人口也不可能如此之少,特别是在刘璋向刘备投降之后,益州不仅易手,人口也大量迁入。实际情况可能远比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要复杂。再来看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这场战役,诸葛亮带着数万大军攻打陈仓城,结果却久攻不下。表面上看,这是诸葛亮的失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历史上,北方人有着较强的军事传统,而南方人更擅长文治与水战。北方军队往南作战,往往所向披靡,而南方军队北上,往往屡屡受挫。例如东吴的合肥之战,六次进攻合肥,屡次失败,甚至在第六次,东吴的20万大军也无法在三个月内攻破合肥。这主要是因为东吴擅长水战,而陆战上远逊色于曹魏。由此可见,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不可小觑。 再看寿春之战,曹魏发生了内战,司马家族的26万军队与淮南的诸葛诞的20万叛军交战。如果不算东吴的10万援军,这场内战的兵力总数已经达到了46万,而蜀汉的总人口才90余万,除去老弱病残,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就10万左右,能够支援诸葛亮北伐的精锐部队,实际只有5万人。因此,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划,诸葛亮并未同意,原因就在于蜀汉实在承受不起如此大的损失。 在马昭灭蜀之战时,邓艾带领残兵逼近成都,刘禅与谯周手中虽然拥有坚固的城池、足以支撑半年粮草的储备,还有3万兵力,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有一种说法是,刘禅出于害怕死亡,选择了投降;而益州本土的势力也担心利益受损,因此最终决定放弃抵抗。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益州,就这样轻易地拱手送给了司马家族。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也成了一句空话。大家怎么看刘禅投降后,成都反而被毁的决定呢?你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吗?欢迎大家在评论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