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中,涌现了大量后来在敌我双方阵营中都极具影响力的名将。其中有一些学员在军事生涯的早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能,迅速引起了蒋中正的关注,成为其亲信。比如,胡宗南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他深得蒋中正的信任,很快便跻身国民党核心层;而另一些学员虽然起初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但几年后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展现了非凡实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军的开国元帅——徐帅。
徐帅出生于山西五台,自幼性格内向沉稳,待人低调。他在黄埔军校求学时,也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没有过多张扬,给人一种谦逊不显山露水的印象。当时,蒋中正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经常亲自与学员们交谈,以此培养未来的亲信。通常那些口才出众、善于奉承的学员更容易受到蒋中正的青睐,并因此获得提拔。然而,徐帅并不善于奉承,也因只会说山西话而与蒋中正的沟通颇为困难。蒋中正讲的是浙江方言,交流时常常感到吃力。不到几分钟,蒋中正就显得有些无聊,挥手示意徐帅离开。事后,蒋中正评价徐帅说:问一句答一句,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出息。因此,徐帅在黄埔军校毕业时,并没有受到蒋中正的特别重视。 显然,蒋中正的眼光并未完全准确。在这时,徐帅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中正错失了这位未来的军事天才。黄埔军校毕业后,徐帅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快在战场上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相反,那些曾被蒋中正看好的国民党嫡系将领,在徐帅面前屡屡败北,这使得蒋中正非常尴尬。回想起当年与徐帅的那次短暂交谈时,蒋中正不禁懊悔不已,并派人前往徐帅的家乡山西五台,表示对其家人的关照,然而一切已为时过晚。与此同时,山西的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则早早表示对徐帅的支持,并指示下属不得为难徐帅的家人。 在红军时期,徐帅先后担任过师长、军长以及红军前敌总指挥等多个重要职务,逐渐成为我军早期最杰出的军事领袖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华北第一兵团司令员(即解放军第18兵团)。他领导原本实力较弱的地方部队,迅速将其发展成为我军的主力兵团,而解放山西则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徐帅指挥的著名战役包括平汉路之战、第三次反围剿、宣达战役、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运城战役、晋中战役等,堪称战史中的经典之作。1955年,徐帅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并位列十大元帅中的第八位。 徐帅的军事素养与指挥能力,在中国军史上可谓一流,甚至不逊色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粟裕等著名将领。尽管他最终成为了战神级别的指挥官,但蒋中正再也不敢提起当年对徐帅的轻视。徐帅的卓越军事才能让蒋中正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误,尝到了当年失察的苦果。然而,徐帅的一生也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指挥过战略级的大规模战役。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徐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这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举例来说,在1949年太原战役进入关键阶段时,徐帅因健康原因不得不将指挥权交出;其次,徐帅早期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指挥时的经历,也对他之后的军事发展产生了影响。虽然徐帅的名字早已成为军事指挥的象征,但他并未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中国军史中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