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因此在李渊起兵造反时,李世民从法律和道义上来看,都是带兵作战的首选。他自身实力非常强大,同时运气也极佳,使得他的官职一路高升,几乎突破了所有常规的封赏极限。 公元624年,突厥大军入侵边境,李世民亲自率军防守,并带领一百多名心腹随从前往突厥总部进行谈判,竟然顺利达成协议。此役立下大功后,他被封为中书令。 在担任中书令之前,李世民已经先后担任过司徒、尚书令等高官职务。拿到中书令之后,他几乎集齐了唐朝能够给予的所有高官厚禄,其地位和权力几乎已达到顶点,再难被进一步封赏。 李世民还有一个关键职务——天策上将。这个职位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天策上将可以任命官员、招募人才,而天策府的精锐力量正是后来发动玄武门事变的主力军。 天策府中的人才在李世民上位后,大多数都得到了重要官职。虽然武官的地位相对稍低,但也获得了丰厚封赏。毕竟国家建立初期,养太多武官容易引起政治不稳。像杜如晦、房玄龄等著名谋士,都出自天策府,他们合称房谋杜断。 简而言之,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官职已达顶峰,他之上的实权几乎只有李渊一人。虽然名义上还有太子存在,但李世民的实力远超太子,这也是他能够发动玄武门事变并取胜的关键原因。 然而,李世民在决定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心中依然犹豫。一方面,他不敢完全确定自己和天策府的人是否全部支持自己,朝廷中的官员更是情况复杂。而且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势力强大,选择下手时机上,李世民也有所顾忌。 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名声问题。大隋如何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李世民清楚如果行动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一度没有立即发动行动。 随着李世民与太子的矛盾不断升级,天策府的官员也逐渐意识到,如果太子上位,他们的日子可能很难过,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天策府的主力开始鼓动李世民尽早行动,以牢牢掌握权力。 另一方面,社会逐渐稳定,朝中官员越来越看重实际执政能力,更多人倾向于支持太子。李世民清楚这些变化,他必须做出决定,于是最终下定决心,准备对太子采取行动。 从玄武门事变过程中李世民差点丧命来看,整个计划并不完美,这也说明他犹豫的时间过长,一旦决心已定,就立即付诸行动。如果李建成和李元吉运气好一些,他们甚至可能逃脱。总的来看,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虽然名义上是唐朝的二皇子,但作为天策上将,他手握兵权,地位高于其他亲王。虽然不是太子,但他几乎可以与太子平起平坐,并且能够自行招募、任命官员,掌握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