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蜀国在初期人才济济,但到了后来,几乎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刘备在发动战争时惨败,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与诸葛亮的做法密切相关。诸葛亮一向谨慎稳重,但这种稳妥有时也会消除一些有用的因素,甚至算计了一些人才。历史上有四位非常有才能的人,如果他们没有死,或许蜀国的历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一个人是刘封,他是刘备的义子。刘备在四十岁时还没有自己的儿子,心中忧虑自己打下的江山无人继承,于是决定收养一个孩子,并且打算将来让他接替自己的位置。没想到,后来刘备的亲生儿子阿斗出生了,这让刘封失去了继承人身份。于是,在刘封二十岁时,他便被任命为一名军中将领。刘封不仅有能力,而且在随诸葛亮出征时屡次获得胜利。后来,他和其他将领一起攻占了上庸,然而不久后,敌方占领了这座城市,刘封明知道自己会因此受到处罚,但依旧选择返回。或许是刘封的能力太过突出,刘备担心他日后会与阿斗争夺王位,因此最终下令将刘封处死。
第二个人是彭羕,他的死可谓冤枉。彭羕同样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他性格张扬,行为过于狂放,诸葛亮对此并不喜欢。为了削弱益州派的势力,诸葛亮经常在刘备面前贬低彭羕,原本刘备打算重用他,却因此改变了主意,决定削弱彭羕的权力。彭羕心中不满,于是去找朋友喝酒,喝得有些多时,他随口说了几句不合时宜的话,被旁人听到。结果,这些话成了他被处斩的导火索,最终死于非命。 第三个人是魏延。魏延同样是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从基层一步步拼搏,凭借军事才能成为了蜀国军中的一员猛将。可惜,诸葛亮担心魏延在自己去世后,可能不听指挥,贸然发动攻魏之战,给蜀国带来极大的危险。于是,在撤兵时,诸葛亮决定放弃魏延,结果魏延被敌军俘虏,最后死于杨仪之手。最令人遗憾的是,魏延死后竟被历史误认为是叛贼。如果魏延没有死,或许蜀国的命运会大不相同。 最后一个人是杨仪。杨仪的人品较差,但他的能力还是相当出色的。他和魏延曾有过矛盾,诸葛亮看准了这一点,利用杨仪的个性狭隘,让他帮助清除魏延。虽然杨仪在军事上的能力得到了一定认可,但由于性格问题,最终并未得到重用,只被安排了一个较低的官职。最终,杨仪因心中的不满和怨恨,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当初诸葛亮能多一些宽容心,避免过度算计这些人才,也许蜀国的历史会有不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