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秦国的重要相邦,曾在秦庄襄王即位时扶持他成为君主,后来他得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尊称为“仲父”,一度权倾朝野,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做出了深远的贡献。李斯则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实现了天下统一,积极推动了郡县制的实施和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那么,作为同为丞相的李斯和吕不韦,谁对秦国的贡献更为深远呢?
吕不韦执政时,正值秦庄襄王嬴异人和嬴政尚未成年,实际上是他在背后掌控了国家的决策。作为秦国的实际领导人,吕不韦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使秦国逐渐恢复元气并进一步强盛。相比之下,李斯担任丞相时,秦始皇嬴政已经完全掌控了国家大权,李斯只是一个执行者,负责落实已经决定的政策,无法与吕不韦的决策权和影响力相提并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李斯及其他大臣实际上只是秦始皇的工具,所有的决策权都在秦始皇手中。李斯从未成为秦国的决策者,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再看看李斯的成就,最初他是廷尉,直到前218年才成为左丞相。李斯在丞相任内完成的许多重要政策,实际上是由其他大臣如隗状、王绾等在他之前推动的,包括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因此,李斯的个人贡献并不显著,且很多重要决策并非他主导。
吕不韦的贡献则完全不同。他接手了秦昭襄王末年战后疲弱的局面,国家内忧外患,战力空虚,经济萧条。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量的秦军战死,国内财政几近空虚,领土损失严重,国家急需恢复元气。在这种背景下,吕不韦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推行了一系列恢复国力的政策。他设立了“太平仓”以稳定物价,推动商业发展,并为商人提供免税和免劳役的政策,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他还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组织编纂《吕氏春秋》,编写了关于农业的经典之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粮食生产,保障了军事供给。
吕不韦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比如他修建了都江堰,使巴蜀地区得到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并解决了长期困扰该地区的水灾问题。此外,他还组织修建了郑国渠,治理了秦国多年的水患,为国家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民生问题,也为后世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吕不韦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广招贤才,培养了许多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如甘罗、王绾、李斯等人,以及蒙骜、王翦、李信等杰出的军事人才。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和战略眼光使秦国逐渐强大,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建设,还多次成功打破六国合纵的围攻,并通过军事行动进一步扩展秦国的疆域,为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吕不韦的执政下,秦国逐步恢复并不断壮大,尤其是军事上,秦国击败了多个强敌,并且逐步消除了六国合纵的威胁。最终,吕不韦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国家基础。可以说,吕不韦是秦国统一的真正奠基者。
李斯的表现则与此相去甚远。李斯的历史记载多为在秦始皇的指示下进行行政管理,而非作为独立的决策者。他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帮助秦始皇实施政策,维护统治,但他的实际权力和决策空间远不如吕不韦。因此,综合来看,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显然大于李斯。他不仅重建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还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