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战
时间回到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的王朝军队——大顺军与清军及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是大顺军与清军之间的首次交锋,也是明清交替时期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战役。李自成的战败标志着其政权走向衰亡的开端。这场战役中投入的兵力规模,自然成为了后世史学家们热切探讨的课题。
在清代的官方史料中,李自成的军队被形容为大约有20万人,这一说法来源于多尔衮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提到:“贼首李自成亲率马步二十余万”。后来的学者甚至将这个数字夸大至40万人。因此,长久以来,世人普遍认为清军与吴三桂联合军在山海关以较少的兵力取得了对李自成的重大胜利。然而,目击这场战役的历史见证者们却普遍认为,李自成的军队并没有传说中的规模。《燕都日记》记载的兵力是“数万”,而其他一些参与者所描述的数据则是6到10万人。此外,《平寇志》等书籍更认为李自成实际拥有的兵力仅为5至6万,所谓的“10万”只是李自成的一种夸张说法,属于他常用的宣传手法。因此,一些史学家倾向于认为李自成在前往山海关时,实际上只携带了6万的兵马。
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王兴亚认为,尽管李自成亲自带领的是6万兵力,但他在山海关附近还有其他大顺军的部队。如果将这两部分军队合在一起,总数可能达到10万人左右。
那么,清军的兵力又有多少呢?清代的官方史书对多尔衮于1644年入关时的具体兵力并无明确统计,但其中有一句话提到:“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这表明此次入关的兵力规模之庞大是前所未有的。来自朝鲜的观察者也提到,清军几乎是全军出动。之前的讨论中提到,满洲人在入关前大约有20万军力(不包括包衣),其中满蒙八旗约有11万人,其余则是汉军八旗以及三王等部队。清政府的官方说法是,多尔衮入关时带领的兵力有“满洲蒙古兵三分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也就是说大约有7万满蒙兵、2万汉军,以及孔有德等部队大约2万人,总计接近10万人(不包括随军的包衣)。多年后,雍正皇帝的上谕也提及:“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此外,投靠清军的吴三桂部队估计还有约4至5万人,若将清军与吴三桂的部队合计,则总兵力大约在14至15万之间。时代文献中亦有关于清军入关兵力共计“14万”的记载,这个估算显然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综上所述,在山海关之战中,双方兵力的大致对比是:李自成的军队约有10万人,而清吴联军约有14至15万人。这一比较的结论非常明显:与传统印象相反,清军在人数上实际上处于优势地位。
那么,这种推算是否有其他证据可以支持呢?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关之战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见证者:朝鲜人李麳。他随同多尔衮一起参与行动,亲眼见证了战役的整体过程。李麳在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汇报时提到:“以臣所见,胡兵似倍于流贼”,意即他观察到清军的数量似乎是李自成军队的两倍。尽管李麳对战斗规模的描述未必完全准确,但他关于“清军多于李自成”的直观印象十分有趣。作为朝鲜人,他自然对清军心存不满,同时对李自成也并无好感,甚至称李自成为“流贼”,他没有理由故意美化李的失败。这一证言从侧面印证了在山海关之战中,清军的兵力确实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