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北洋政府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重要调整,将原有的镇、协、标改为师、旅、团的形式,这一改革标志着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军队编制的雏形正式出现。那时,每个编制层级的人员配置和兵力规模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然而,随着北洋军扩军和军阀混战的加剧,这一标准化的体系逐渐被打破,编制和兵力数量也变得难以统一。尤其在军阀纷争时期,各个军队的编制乱象丛生,常常无法确定每个编制层级的真实人数。因此,即便在同一编制下,不同军队的实力差异也十分明显。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以最基础的步兵团为例,通常情况下,每个步兵团由3个营、9个连组成,但也有个别团的编制为3个营、12个连。更为复杂的是,像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编制,常常没有统一标准,部分步兵团设置营属连、团属连,甚至是机炮连,装备差异极大,因此同一级别的编制在实力上相差悬殊。在观看战争剧时,很多人都会对这些军事单位产生疑问:一个团到底有多少人,装备了哪些重武器?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第29军在抗日战争中名声显赫,尤其是以大刀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常常出现这一军队。第29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冯玉祥的西北军,而西北军又源于北洋陆军,因此它的编制与北洋陆军的步兵团具有相似性。举例来说,第29军的步兵团并非典型的3营9连编制,而是采取了3营12连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个步兵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有4个步兵连,总共形成了12个步兵连的规模。
那么,一个有12个步兵连的步兵团,它的兵力和主要装备如何呢?我们先来看每个步兵连的情况。每个步兵连的编制通常为3排9班,每个班12人,连内9个步兵班合计人数为108人。此外,连内还包括1名连长、3名排长、1名司务长、1名司书、3名传达兵、2名号兵和7名伙夫,合计126人。装备方面,除了标准的步枪、刺刀、大刀和手榴弹外,每个连还配备了6挺轻机枪和3具掷弹筒。部分资料提到,掷弹筒的数量有时为4具,甚至会单独组成一个小炮排。然而,根据独立第27旅的装备统计,每个步兵连的掷弹筒数大约为3具,通常是6个步兵班中的3个班各配备一具掷弹筒。
第29军步兵团的12个步兵连构成了其核心战斗力量,总兵力为1512人。这些步兵连由3个营部管理,每个营部下设4名军官和25名士兵,总计29人。因此,3个营部的总人数为87人。与中央军的嫡系部队相比,第29军的营部没有配备重机枪连和迫击炮排,而是仅有少量军官和杂役,重武器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的手枪、冲锋枪和步枪。
第29军步兵团的重武器集中在团一级。原本编有1个重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连,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步兵团的重机枪被收回,取而代之的是9挺或18挺轻机枪,使得原本的重机枪连变成了轻机枪连。这个轻机枪连的编制与步兵连相似,全连有126人,具体装备情况也有变化,根据不同配置,连内有可能装备9挺轻机枪,最多可达到18挺。独立第27旅的轻机枪连就配备了9挺,而察哈尔第143师师长刘汝明则提到过18挺的配置,这两种情况代表了不同的轻机枪配置。
第29军之所以拥有大量轻机枪,主要是因为大沽兵工厂能够大量仿制捷克式轻机枪,从而使得步兵团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装备更换。至于为何选择用轻机枪代替重机枪,具体原因尚无明确解释,稍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除了轻机枪连,第29军步兵团还拥有另一个重要的团属支援连——轻迫击炮连。该连同样为3排9班编制,但与步兵连不同的是,它配备了4名马夫和20匹骡马,用于运输重武器和弹药。在装备方面,轻迫击炮连编配了6门8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分为3个排,每个排装备2门炮。这个轻迫击炮连相较于第29军的150毫米口径重迫击炮,算得上是中等口径的迫击炮,功能和威力相对较大,通常为步兵营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第29军步兵团的编制较为完备,拥有强大的战斗兵力和一定的轻武器支援。但其重武器的配置却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换装后失去了重机枪,这也是在实际战斗中暴露出的短板之一。刘汝明在回忆张家口战役时就提到过这一点,体现出步兵团在重武器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第29军的编制情况,以及步兵团在当时抗战中的战力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