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人来说,四十岁并不算是过了暴毙的年纪。由于古代社会普遍的寿命相对较短,而常年征战的伤痛也为这些岁月增添了不少伤病,常遇春因慢性疾病突发导致的死亡几率无疑是相对较高的。然而,后人对他的去世多有猜疑,因此衍生出了三种颇具争议的猜测。其中一种认为他是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另一种则认为是朱元璋的庶子晋王朱棡所下毒手。甚至还有一种更加离奇的说法,声称是被元朝的俘虏折磨至死,甚至分尸。
常遇春的历史功绩显著,他在军事上的才能高调不已,我们知道朱元璋对于高调的武将是十分忌讳的,因而曾下令剥了蓝玉的皮。然而,想要对这样一位大将施以暗算,唯有朱元璋具备这样的操作能力。但实际上,朱元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太可能会对常遇春下手,毕竟开国之初,杀掉勇猛的将领只会引发内部混乱。而且,朱元璋在杀戮时往往会选定几类官员:那些忘却自己本色的武将、那些清白廉洁的文官,以及过于贪欲权势的文官。到了后期,他对功臣采取的清洗主要还是出于对朱允炆是否能够镇压他们的忧虑,因此不得不考虑后患。
第二种说法则是关于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对常遇春下了毒,作为父皇的意志自不在话下,这种质疑考量逻辑自然如上所述。提到晋王,许多人难免联想到影视作品中那种愚蠢且贪婪的角色。实际上,朱棡的性格确实不成熟,傲慢无礼,若非朱标的庇护,他早在反叛罪名上就可能遭到朱元璋的严惩。因此,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会宁愿寻求其他隐秘方式来袭击常遇春,而非依赖这样一个不靠谱且行事张扬的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张合在其著作《宙载》中坚称常遇春的遇害之地至今依然有个地名叫五王庙,原因在于,当年晋王毒杀的不仅是常遇春,另有四位侯伯,那么这四位侯伯究竟是谁呢?
第三种说法稍显独特,同样是张合收集来自民间的传闻。常遇春和蓝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元朝皇族女子心存情愫。虽然根据史料来看,元朝的后宫女子普遍颇为平庸,甚至可以随便贴两张皇后的画像作为比较,但或许这些将领的审美观念与寻常人有所不同。常遇春对一位元朝公主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试图强行纳为妻子,因此引起了元朝俘虏的愤怒。他们便策划了抓捕常遇春的阴谋,竟用竹篾刺穿了他的脚掌,拖着他四处行走,最后甚至将他分尸。这种说法虽然奇葩,但若仔细考虑,作为俘虏的元朝战士要想制伏常遇春,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实现的。毕竟他们已经沦为俘虏,若想复仇,理应优先寻求逃生,而非慢慢折磨和肢解,让敌人有充足的时间来揭露他们的真相,这未免显得过于愚蠢。
基于以上种种离奇而不靠谱的说法,我们不妨暂且相信常遇春确实是因急病而死,这样的猜测或许更加符合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