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视频APP上,都有外国人发布有关中国的视频,向全世界介绍我国的风土人情。这种行为很时髦,却并不新鲜。
早在13世纪的欧洲,已经有一个意大利人这样做过了,只是他使用的媒体是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
在这本游记中,波罗详细描写了中国的富饶美丽。通过这本书,欧洲人第一次了解到神秘东方的风土人情,使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是冒险家的乐园,从而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垂涎。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父早些年曾经到过中国。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朝统治下,欢迎各国的商队来中国做生意。不仅如此,他们还见到了皇帝忽必烈,并接受委托,带一封信给罗马教皇。
波罗从小就听父亲和叔父讲了很多关于东方的故事,对遥远东方的一切都充满向往。刚满17岁的波罗,在父亲和叔父的带领下,重新组织一支队伍,拿着教皇给忽必烈大汗的回信,再次向东方出发。
可是他们刚刚到达中东地区,便碰到了意外情况。商队的财物引来了强盗,波罗和父亲、叔父虽然侥幸没有遇难,但财物都丢光了。他们三人只好继续前行,一路上的艰辛数不清楚。在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又冷又饿,差点就被冻死了。
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波罗一行人终于来到了中国。他们从新疆进入中国,这里的花果遍地,风景优美,是与家乡威尼斯截然不同的风貌,波罗非常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来到了人间天堂。
等到大都的时候,距离他们出发的时间,已经有整整四年。他们求见忽必烈大汗,送上了教皇的回信,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时候的波罗,经过一路上的锻炼,也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忽必烈大汗对他们非常友好,挽留他们住在皇宫里。波罗他们向忽必烈大汗讲述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古代交通不便,一个人一辈子很少离开故乡去其他地方,所以才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忽必烈大汗欣赏他们的见多识广,并赐予波罗朝廷的官职。
波罗借此机会去游历过中国很多地方,内蒙,新疆、甘肃、陕西,甚至还去了四川、云南,以及福建。他还代表元朝出使了越南和苏门答腊。在此期间,波罗把蒙语和汉语都给学会了。
商人的天赋让他善于表达,他将自己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和事物都详细地记载下来。重回大都后,他向忽必烈讲述各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大汗的嘉奖。
在他的游记中,描写了美丽的西湖、繁华的商业,宏伟的城市,这些都是他亲眼所见、所触摸过的。在中国待了十七年后,波罗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罗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因此,借着护送公主到波斯出嫁的机会,他和父亲、叔父,转道回到了意大利。从他们离开到这一刻,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所有故乡的亲人都以为他们早已经死在路上。
远道归来的波罗他们,带回了很多东方的商品,整个威尼斯都因为这个消息而沸腾。那些欧洲人没见过的精美瓷器、丝绸,让他们一夜暴富。很多人看到,他们去一趟东方就成为巨富,因而眼红不已。
波罗后来又参加了战争、被俘虏。在监狱中,他口述,由作家记录,完成了《波罗游记》。书中详细描写了去往东方的过程,以及他的所见所闻。此书一问世,便引起整个欧洲的轰动。所有人都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
《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沟通和连接,欧洲人把中国当成一个神奇的国度,中国风尚一度成为欧洲最时髦的潮流,连法国国王都以穿上中国式样的服装为荣。
从此,欧洲人开始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道路,甚至通过书中的描述,制作了航海地图。哥伦布原本是打算远航去中国和印度,没想到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
不过,由于这本游记描写的中国过于理想化,后世有很多人怀疑波罗并没有真正到过中国,他只是根据别人的描述,重新加工了一下。不管怎样,波罗作为中欧交流的前驱,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已经是无人能够动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