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在他的作品《古风十九首》之中曾这般说道。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做出杰出贡献的四位秦王以及秦国名将,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秦国的名相吧。如果要你选出“使秦业帝”的四位秦相,你会选择哪几位秦国相国呢?
在说正文之前,笔者要提前声明一点,那就是对秦国在不同时期对相国之职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秦孝公变法之前的秦相是秦国庶长(驷车庶长、大庶长等);秦孝公变法之后,作为秦国军功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大良造,便是总领朝政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六国的开府丞相;秦惠文王之时,设立相国;秦武王又将相国之权一分为二,改设左右丞相,此制度一直沿用到了秦朝,在某些特定时期,秦相的称谓或许有些不同,但大致是如此。
01秦孝公时期名相:商鞅
商鞅,卫国人士,原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因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后人多将其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中担任中庶子,因一直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接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前往秦国,先是被秦孝公拜为左庶长,而后又被拜为大良造,主持商鞅变法,总领秦国朝政。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强大了起来,使得秦国重振国威,随后商鞅又率领秦军在河西击败魏国河西驻军,因功被秦孝公拜为商君。奈何在秦孝公逝世后,因“宗室多怨”,使得秦国国内矛盾激化,商鞅遭到诬陷,被迫起兵自卫,最后战死,又被车裂。
02秦惠文王时期名相:张仪
张仪,魏国人士,因出身卑微,在魏国不受重用,遂游走列国。得到了求贤若渴的秦惠文王的重用,被拜为秦国客卿,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迫使魏惠王交还秦国丢失的河西之地,立下大功,因此被秦惠文王拜为秦相。
张仪拜相之后,以其首创的“连横”之策,与公孙衍一同搅动战国风云,素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称。张仪为相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以“伐交”之策,分化山东六国,使得各国纷纷亲善秦国,为秦国谋得了极大的利益。
03秦昭襄王时期名相:范雎
范雎,魏国人士,本为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因被魏相魏齐怀疑卖国,险些被活活打死,所幸魏人郑安平与秦王特使王稽的援手,范雎得以逃到秦国。
当时的秦昭襄王受制于“四贵”,始终无法完全掌握朝政大权,范雎对秦昭襄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得秦昭襄王下定决心驱逐“四贵”,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而后,范雎被拜为秦相。
范雎拜相之后,以“远交近攻”之策继续分化山东六国,使得白起、王龁等人能够从容攻略赵、魏、韩、楚等国。
奈何因范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谗言迫使白起撤军,又因郑安国(被范雎举荐,担任秦将)兵败降赵,王稽(被范雎举荐,担任河东郡守)私通敌国被处死,受到牵连,被迫辞去相位。
04秦庄襄王、秦王政时期名相:吕不韦
说起吕不韦,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奇货可居”这个成语了吧?
吕不韦,卫国人士,战国末期天下闻名的大商人,支持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嬴异人成为安国君嬴柱(秦昭襄王嫡次子,在秦悼太子去世后,成为秦国储君)的世子,在秦孝文王嬴柱去世后,嬴异人得以继承君位,改名嬴子楚,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继位之后,吕不韦被拜为秦国相国,率军攻灭了东周国,使得周王朝从此绝嗣,随后又攻打赵国、魏国、卫国等地,在这些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了太原郡、三川郡以及东郡。
秦庄襄王壮年而逝,年幼的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又成为了秦王政的辅政大臣,被秦王政尊称为“仲父”,使得秦国这艘巨轮继续沿着“统一天下”的轨道行驶着,并未走向偏。
奈何因吕不韦权欲熏心,成为了秦王政亲政路上的拦路虎,最后被秦王政贬谪,在惊恐之余,服毒自尽……
这就是笔者心中对秦王政统一大业贡献最大的四大名相,那么,你觉得是哪四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