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农业大国,
粮食安全以及粮食储存也都是古代各个国家最重要的关注点
。
古代人们都将粮食看得很重要,因为在任何一个朝代,
粮食的储备都可以看成国家国力的体现
。
只有所有的百姓都吃上饭,百姓才不会对朝廷的统治产生反感的心理,农民起义也不会爆发,只要百姓顺从朝廷的管理,那么天下的江山就可以永固。
一、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重视粮食的存储方法,为了有效地存储这些粮食,统治者会修建
规模庞大可以储存大量粮食的“粮仓”
。
由于古代的生产技术十分的落后,人们在收获大批量的粮食之后,经常会担心那些多余的粮食变质腐坏。
于是,古人就想出了一个奇特的方法,他们
将粮食都集中收集在一个地方
。
在河南省洛阳市就有这样一处唐朝的粮仓遗址,叫做“含嘉仓”遗址。这个粮食仓库是在唐朝隋炀帝时期建造的。
粮仓整体的面积也十分的庞大,粮仓内还有还有将近三百多座仓库。
当时隋炀帝在位期间甚至动用了数十万人,耗费了近十年时间才将此修建而成,这个粮仓的规模大到不可思议。
整个粮仓东西长约六百米,南北长约七百多米,粮仓里面还密集地排列着四百多个中小型粮仓。
《管子·牧民》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只有吃饱了饭,才有精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利益。
到了唐朝后期又重新扩建了几次,因此
含嘉仓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的称号
。
而唐朝之所以能够出现天下第一粮仓,是因为在公元前749年,农业的生产发展就已经支撑了整个唐朝的繁荣。
当时唐朝全国的粮食总量将近一千两百多万石,这个含嘉仓仓库中就保存着五百多万设计的粮食,当时此仓库中的粮食储量占了全国粮食的一半。
此外,其实古代的许多粮仓都是建立在陆地上上的,所以谷物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发生变质的情况。
如果遇到下雨天,这些
存放在仓库内的食物会因受到潮湿而变质,严重的话粮食还会大批量的损坏
。
但是古人的智慧可是无穷无尽的,古人开始对粮仓进行一些特殊的防护措施。
古人在建造粮仓的时候,十分
看重粮仓的选址,通常他们会选在洛阳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来建立仓库、储备粮食
。
因为在这个高地势的地区,整个储存粮食的环境就比较
干燥
,接着他们将
提前挖好的窑洞,用火将四周的泥土全部烘干
。
保证粮食处于一个水分很低的环境之中,不会提早发生粮食腐烂变质的现象。
古人还会先在
窑洞内部的地上铺一层草木灰,然后再放上甘草垫着,最后在顶上加上一层木板,做完这些措施之后,再将粮食倒入其中
。
此外,他们不会将粮食全部一次性倒完,倒一层粮食之后就会放一层木板相隔。由此可见
唐朝时期的“含嘉仓”,储存粮食的手段十分先进的
。
如今我们在含嘉仓的一座粮仓中,甚至还找到了保存良好的粮食,这些粮食谷物颗颗分明、呈现出金黄的色泽、谷物的质量也十分高。
最让专家感到惊讶的,这些被发掘出来的谷物种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之后又重新生长了。
二、细作精耕,五谷丰登,岁稔年丰
但是其实
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粮食的品种与产量与生产粮食的区域地理位置有关,也与当时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关
。
唐朝时期,国家的整个疆域比较辽阔,
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差异也很大,所以粮食的种类也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性
。
加上唐朝时期,南方地区的
水利系统发展繁盛,粮食的主要产物以水稻为主
,且水稻种类有些复杂,且唐代谷物种植面积是非常广泛。
唐朝时期,种植大麦的田地占全部种粮田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种植大麦的田地面积是十分广泛的,而所得麦子的产量也是很丰沛的。
因此大麦、米类等的谷物储藏需求量也比较大。
而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十分
重视关于粮食的一切事物
。
因为当朝统治者都十分清楚,粮食对于百姓和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国家的兴胜以及百姓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粮食保障有关。
而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粮食产量最富裕的一个朝代,甚至在社会上出现像含嘉仓这样的“天下第一粮仓”,这与当时的唐朝君王制定详细规范等粮食政策是分不开的。
当时在唐朝发展前期,君王为了保障国家发展需要,就在粮食生产上面采取了许多特殊的办法。
当时君王会下令给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要给老百姓分配属于他们自己的田地,然后鼓励老百姓大力生产粮食。
此外,
要求地方政府减免对百姓赋税的收取,以此来增强百姓种田的信心,促进社会农业生产发展
。
而对于地方上的官员朝廷要求他们督促地方粮食生产,并且对地方官员设立了相应的考核标准。
只有考核合格的官员才能够担任地方长官,而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唐朝农业技术的提高。
正是因为当时这些粮食政策的制定,使得粮食能够在社会上稳定的生产与销售。
粮食的耕种土地面积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农民耕种田地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唐朝的粮食产量以及粮食的储存量还是很高的。
且生产出来的粮食在运输到社会中进行销售时,价格也是十分稳定,不会形成“供不应求”或者“通货膨胀”的现象。
当时的大唐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
三、为赈灾救民而设的“义仓谷”
对古代农耕社会而言,粮食作物多元化,也是当时社会经济上升的反应。而当时唐朝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储存明天粮食的仓库,就是
“义仓谷”
。
而义仓的出现,
主要目的是为了“赈灾救民”
。
唐朝时期,人们也经历过许多次的天灾人祸,当时朝廷统治者为解决老百姓们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于是就开设了
“赈贷救民”的粮仓
。
当时唐朝的统治者对于义仓的赈贷使用有着很多的限制,因为在那个饥荒频发的年代,许多人都吃不到粮食。
社会中的粮食储备也是十分紧缺的,所以在赈贷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
“义仓赈贷”的对象并不是受灾荒的所有人,如果赈贷的对象中有被平民百姓认为是富人户口的,那么他们一家人则不能被给予赈灾粮食
。
当时义仓所发放的那些无偿粮食,是
提供给那些因为受到天灾人祸影响而失去生计来源的百姓们
。
因为这些百姓的数量太多了,如果他们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很有可能爆发人民起义,这样对唐朝社会的稳定就留下了很大的祸患。
而
义仓的赈贷救民措施可以使得百姓的肉生活得到较快的恢复,确保国家不会因为灾民的缘故,而出现大的动乱,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维持唐朝社会的稳定
。
到了唐玄宗年间,他规定农业借贷不能向百姓收取任何的利息。
当时在春耕播种的季节,许多贫困的人民因为没有充足的钱财来买取粮食的种子,许多荒废的田地得不到耕种,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很困难。
所以唐玄宗规定,
这些贫困的农民可以向当地政府的县官申请进行农业借贷,提出申请之后,这些县官要去到当地农民家里进行情况核
实。
看农民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家庭条件是否是真的困难,不能存在
徇私舞弊
的现象。
等到县官考察完毕之后,再通过农民的农业借贷申请,那么
农民就可以从当地的义仓中借出相应数量的粮食种子,拿回家去田地进行耕种
。
等到
秋收的时候,这些借贷的农民再将去年在“义仓”中所借的粮食种子归还
即可。
在这段时间之内,
农民不需要对义仓或者当地政府支付利息。
所以当时唐朝义仓的建立对于维护唐朝统治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笼络了人心,使得百姓们拥护唐朝的统治
。
也在短时间内使得灾民的农业活动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缓解了灾民缓解了贫困农民的生存负担。
抑制了当地富家商户对农民的剥削行为,缓和了唐朝的社会阶级矛盾,稳定了唐朝社会发展秩序
,最终也稳固了唐朝朝廷的统治。
结语
正如诗人陆游所说:“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
粮食的生产与储存是每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命脉,为唐朝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大规模生产粮食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
此后,老百姓们不要在吃野菜、粗粮度日,他们可以吃上香甜软糯的大米,这也是他们劳动所获成果,使得当时唐朝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粮食的生产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商人用粮食进行交易,使得粮食交易范围更加广泛,间接推动了粮食市场的发展
。
参考文献
《天下粮仓》
《粮仓史话》
《文史天地》
《唐代仓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