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5年,金国与北宋联手攻破击溃辽军,灭亡辽国。
或许是金军在与宋军的同盟作战中,前者发现后者朝中有太多矛盾,
君主太昏聩,文臣太贪婪,武将太愚蠢,兵卒太懦弱,百姓太软弱
,又或者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在结束了与辽国战争的同年,发源于白山黑水的女真将刀锋挥向了北宋。
在宋金战争的前期,宋军对金军几乎未尝一胜,金军长驱直下,不费吹灰之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一手缔造了靖康之耻。
然而在不久后,金军的优势不复存在,
宋军在丢失了半壁江山之后,反而在江淮一带站稳了脚跟
,先后打赢了几场打仗粉碎了金军的几次重点进攻,使金军进攻势头遭受重挫,不得不从优势进攻方变成暂时的防守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变化呢?与南方的地形气候脱不了关系,同时也与南宋中兴四将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同为中兴四将,韩世忠与岳飞却有如此不同的生平和结局呢?
早年从军,东征西讨
韩世忠是陕西人,少时习武,好酒尚节,为人义气直爽,曾有人说他有三公之相,但韩世忠却认为
用三公来形容他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于是将那人暴打一顿。
崇宁四年,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越发频繁激烈,韩世忠以“敢勇”响应朝廷的招募,被编入军中,随后便在一场战斗中奋勇杀敌,表现悍勇,被晋升为小军官,并且因为为人仗义,处事公道,在军中颇有威势,这一年,韩世忠尚未及冠。
韩世忠在对西夏的战争中积攒了不少的军功,随后又在征讨方腊的战争中立下生擒方腊的泼天大功,可惜最后因为各方面原因只被封为承节郎,哪怕他在随后对辽的战争中再次立下巨大的军功,但是却只被封为武节郎,在宋代军阶中只能算中等,还不足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是
韩世忠的个人能力并不由他的官职大小决定。
宋金之战于天会三年也就是1125年开始,金军决定分两路南下攻宋,两路大军如同双拳,直取北宋中枢,开封城。
战争开始不久后,北宋就开始兵败如山倒,北方的军队一路溃败,就连号称
屯驻着八十万禁军的开封城
也被金军一鼓而下,靖康之耻由此震惊天下!
而哪怕宋军整体如此孱弱,却仍然有对金军胜仗的先例,韩世忠正是其中一例。
靖康元年,巡守滹沱河一带的韩世忠被数万金军围在赵州城,面对着如狼似虎的敌人,自己却缺兵少将还退无可退,摆在韩世忠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
要么干脆投降,要么抵抗到底,然后被数万金军铁骑踩成肉泥。
也许是历史的偶然性选择了韩世忠,他率精骑数百,夜袭金军大营,斩杀金军元帅让金军内部出现混乱,最终韩世忠全身而退,继续在河北抗金多年。
这一战时,韩世忠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或许能把他的胜利归功于历史的选择,归功于一点幸运,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抹杀掉韩世忠的军事才能,试问当时的宋将,又有谁能在数万金军的围困下坚守本心誓死不降?又有谁能以少敌多,主动出战,斩杀金军主帅,令数万金军死伤过半呢?
就算非说是历史选择了韩世忠,也有历史选择韩世忠的道理。
多次救主,高宗保护
南宋前期发生了著名的苗刘之乱,大敌当前南宋内部却发生了混乱,说起来便惹人嗤笑。但是也许没人想得到,苗刘之乱却为南宋带来了一丝生机。
韩世忠在苗刘之乱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本人也被宋高宗赐字
“忠勇”
,又
加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这个时候,韩世忠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本钱,在军中也算是有了地位,对他后面坚定的抗金思想实施做足了准备。
在苗刘之乱后,韩世忠又多次救宋高宗于危难之中,并且先后打了几场大胜仗,诸如黄天荡之捷、大仪镇之捷,而其中的黄天荡之捷算是难得的大捷,
险些困死完颜宗弼
。中兴四将中另一名大名鼎鼎的将领岳飞也是从黄天荡之战中开始发迹。
黄天荡之战或许是韩世忠与岳飞的首次配合,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两人相互配合各有分工,再加上其余的抗金将士,硬生生地挫败了金军的进攻势头,恢复百里山河。
但是同为名将,
韩世忠与岳飞却一人功成身退,一人受冤身亡
,这是为什么呢,两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会造就这样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韩世忠背后的靠山是宋高宗赵构。
韩世忠一生堪称传奇,但是除了打仗之外,他最传奇的地方应该是多次相助宋高宗赵构。
第一,早在靖康之耻刚发生时,韩世忠就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率部到济州劝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即位。
第二,金军包围济州城时,康王赵构正在城中,面对着如狼似虎的金军,自己这边却既无高墙庇佑也没有雄兵抵挡,赵构内心的恐惧不言而喻,幸而此时韩世忠正在城中,他
单骑突入金军阵中,斩将夺旗,吓退了金军
。
第三次则是在苗刘之乱时,韩世忠率兵勤王,保住了赵构。
也因为这些原因,赵构与韩世忠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其他几名将领要更为亲近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秦桧陷害韩世忠却被赵构暗中制止、威胁的原因。
岳飞莫须有事件时,韩世忠多次为岳飞说话不惜忤逆赵构,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只是彻底收了他的兵权,大概也是因为这。
而岳飞与高宗赵构之间,则没有这些亲近关系,因此当岳飞被秦桧构陷时,赵构选择了默认。
还我二宫,迎回二圣
除此之外,两人的口号也大有不同。
相比较起来,岳飞的抗金口号也许更被后人熟知,正所谓: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或许在岳飞看来,这就是一句激励军心的口号,并不带什么政治色彩,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迎回二圣”是什么意思?
对于赵构来说,或许不仅仅是把宋徽宗、宋钦宗带回来这么简单,
背后或许还有让他赵构还位于宋钦宗的意思。
也许对于岳飞来说还真有这么一重意思,毕竟岳飞幼时除了习武外,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讲究纲常,讲究伦理,老皇帝回来了,正儿八经有过登基大典的宋钦宗回来了,你这没名没分的宋高宗,是不是就该把屁股抬一抬,让位了呢?
但是
重点并不在岳飞怎么想,而在于赵构怎么想
,赵构默认岳飞冤死也不需要别的什么理由,就在于岳飞“迎回二圣”背后可能的意思,赵构觉得“莫须有”,那么一切就有了定局。
而早在岳飞提出“迎回二圣”的口号之前,早在黄天荡之捷的时候,韩世忠就说出了意思相似的话。当时完颜宗弼向韩世忠求情,希望他放自己一马,韩世忠则说:
“复我疆土,还我两宫,则可以相全。”
“还我两宫”与“迎回二圣”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意思的表达却堪称天差地别。
韩世忠的这个“宫”字,实际上是大有玄机的。
从唐代起,“宫”字就多用来指代太后、帝后之类,而韩世忠的“还我两宫”当然不仅仅是局限在太后、帝后,更重要的是指代着宋徽宗和宋钦宗两朝的宫室。
这里用“宫”字而不用“圣”字,或者说没有干脆用“帝”字
,其实已经表明韩世忠并没有再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看作皇帝,对于他来说,皇帝只能是如今的宋高宗赵构。
也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和赵构之间的关系更亲近,所受猜忌更少,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岳飞的莫须有事件中,韩世忠因为看透了
南宋朝廷的败坏和腐朽
,心灰意冷之下,干脆就将自己身上挂的虚职也辞去,只留下节度使官衔让皇帝放心,随后便向已是宋高宗不再是康王的赵构乞骸骨离去。
晚年的韩世忠彻底不管朝堂,也不再提兵事,只是在临安置办了宅子,终日纵游西湖,饮酒作乐,时而受邀到宫中参加宴会。
但是当西湖水波泛滥,当临安日头落山的时候,这位大半生都在打仗的老将军,也许还在为那名因为莫须有而英年早逝的年轻人哀叹,鹏举啊鹏举,
何苦来哉,何苦来哉
,为什么,就不能向他赵构低个头呢,他毕竟是皇帝啊……
韩世忠的目光透过临安的诗酒青烟,
透过皇宫的飞檐斗角,直穿向金陵城外,最终停留在长江边上
。这里是黄天荡,是曾经他与岳飞配合作战的地方,是差一些就困死完颜宗弼的地方,是使南宋从一味逃跑和防守转到进攻、收复失土的地方。
绍兴二十一年,韩世忠病重。
同年,韩世忠去世,这位名列中兴四将,一生征战无数的老将军并未能马革裹尸,而是在家中的软塌上,
在儿孙的关怀下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