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
关注
”,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4月5日,88岁的蒋介石在中国台湾省逝世。这一年,距离他逃亡宝岛已有二十六年之久。
期间,蒋介石没有一天不想反攻大陆,只不过,直到他离世,也没能如愿。
晚年时,他常常隔海相望,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二是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手政权怎就败在了共党手中。
后来,他在日记中,气愤的写下了两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罪魁祸首。
蒋介石口中的两个罪人
李宗仁,新桂系头目。
1925年,李宗仁同小学同窗白崇禧,黄绍竑一举打败了旧桂系头目陆荣廷,统一了广西军政。
没多久,李宗仁便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新桂系加入到了广东国民政府,以表自己对国家的忠心。
北伐初期,李宗仁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带领新桂系帮助国民党军队打下了一场场胜战,他功劳自然不小。
此时,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两人就此相识,后来还拜了把子,算得上是铁杆兄弟,李宗仁对他这个大哥更加忠心了。
1927年,蒋介石毅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李宗仁毫不犹豫站出来支持他,两兄弟可谓齐心协力。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再次带着他的部队出了不少力。
特别是在台儿庄大战中,李宗仁更是大获全胜,给国民党增加了气势。
这样看来,李宗仁为蒋介石效了不小的力。也足以看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丝毫不差。唯一没有效力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那时候,李宗仁被安排到北平担任了北平行营主任,没有什么实权。
不过,后来他竞选上了国民党副总统。看着官倒挺大,但基本上大事小事都是蒋介石说了算。
直到1949年,眼看共产党已经要打到国民党老巢南京,蒋介石被迫下野,一个烂摊子只得由副总统李宗仁接手。
他接手后,做了一件与蒋介石当年类似的事情。
1945年,蒋介石为了拖延调兵时间,弄了“重庆谈判”阴谋,假意和谈,最后先行开了火。
而李宗仁明面上也表示愿意和谈,却一直不愿意签字。
结果一样,被解放军打得落荒而逃。
虽说,李宗仁没能挽回败仗的结局。但这本就是蒋介石已经收拾不好的烂摊子,交给谁恐怕都难改变结局。
如果就因此而让李宗仁背负起这般大的罪名,实属不妥。
而蒋介石口中的第二个罪人马歇尔就更让人意外了。
马歇尔的个人能力,无论是在一战还是二战,其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更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马歇尔战事上的突出能力,使得他还被授予了五星上将的称号。
在美国,马歇尔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其地位不言而喻。
蒋介石将这样一个人当成自己失去江山的罪人,难道说,马歇尔的枪杆子对准了他?
当然不可能,马歇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要知道,美国人在当时可是力挺蒋介石,为国民党部队献了不小的力,武器装备,物资就提供不少。
蒋介石对一个美国人何来恨意?
坎坷的“调和”之路
没错,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对美国毕恭毕敬,毕竟打仗各项开支可不小,他太需要美国这个大佬助自己一臂之力了。
对于美国来说,在东亚急需一个合作伙伴来抗衡自己的死对头苏联,于是它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国民党。
更何况蒋介石身边还有个外交大亨,他的夫人宋美龄,双方合作也就不难了。
所以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原有的旧问题“两党之争”又一次展露出来。
国民党、共产党、美方,明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庆幸的是,三方都选择了同一条路——和平谈判。
常年担任国际警察的美国对此事很是上心,赫尔利于1944年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身份访华,同年11月担任美国驻华大使,试图调和两党关系。
毛主席答应和谈,蒋介石也答应和谈,甚至他们在1945年的《双十协定》上签下了字。然而,最终战争还是打响了。
原因很简单,虽然双方答应和谈,但是各自的目的完全不同。
毛主席和谈要达到的是:中共对华北、东北地区的控制。
蒋介石和谈要达到的是:国民党政令、军令得到统一。
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目的,和谈只能趋于表面。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当然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二战刚刚结束,此时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美国急需在东亚发展一个国家牵制苏联。
再则说,美国对远东的政策是“扶中抑日”。虽然在当时美国用两颗原子弹磨灭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可是日本的野心在二战中也暴露无疑,美国急需扶持中国以制约日本可能复活的军国主义。
说白了,美国此刻要做的就是让中国民主化改革成功,将中国发展成自己在远东的傀儡。
为了实现目的,美国需要国共双方坐下来谈判,也需要第三方参与民主化改革。
通过二战的接触,美国发现国民党相较于共产党更听话、更好拿捏,改革后执政当家人最好还得是蒋介石。因此,美国自然有些偏向国民党,赫尔利力图中共能够将军权政权交出来。
所以,战争再次打响也就不意外了。
赫尔利自知无力继续完成两党和谈任务,主动辞职,回了美国。
无奈,杜鲁门只好将刚刚退休的五星上将马歇尔派到中国,继续调节国共两党关系。
马歇尔奔走于两党之间,通过多次谈判,终于初见成效,以为两党即将迎来和平曙光。
就在此时,马歇尔因故回了一趟美国。不曾想,他前脚刚走,国共两党就打起来了。
三天后,他再到中国,一再要求蒋介石停止攻击。稍占上风的蒋介石完全不听,执意继续进攻。他很是恼火,直接向蒋介石发出了警告。
受到威胁的蒋介石不得不停止进攻,此后马歇尔还让他将东北让给共产党。蒋介石当然不干,随即又占领了张家口。
蒋介石再次不听话,彻底惹怒了马歇尔,当即便让美国政府实行全面武器禁运,再次逼迫蒋介石停止进攻。
两人为此大吵一架,马歇尔一怒之下,离开了中国。
美国在中国的“调和”任务以失败告终。
当时宋美龄还一度担心惹怒美国人,蒋介石不以为然:
马歇尔代表不了美国。
谁知,马歇尔刚回国便担任上了美国国务卿,宣布暂停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没有美国的支援,国民党军事能力大打折扣,败仗一个接一个。
所以,蒋介石认为马歇尔是使自己失去江山的一大罪人。
蒋、李恩怨
前面讲到,李宗仁对国民党贡献不小,这是事实。然而,这一切在蒋介石看来,不过是他另有图谋。
别看蒋介石当年主动低下头同李宗仁拜把子,称兄道弟。
其实,一开始,他的目的就不纯粹。
当时,李宗仁作为新桂系头目,实力不容小觑。
而孙中山离世后,蒋介石本就开始觊觎国民总统之位。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因此,拉拢新桂系他便能有更大把握推翻旧政府。
发动反革命之前,他首先拉到了帮手李宗仁。李宗仁很讲义气,帮大哥全力支持“清党”,随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结果,很快武汉国民政府发出警告,准备进攻南京。
蒋介石仗着有新桂系的帮助,打算硬碰硬,直接夺得政权。没想到,李宗仁没有继续帮他的意思。
原来在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蒋介石竟准备悄悄对新桂系新发展的部队缴械。
李宗仁得知此事后,尤为寒心。刚刚帮了蒋介石,他就打算过河拆桥。李宗仁认为,蒋介石不是一个值得信任、值得跟随的首领。
因此,当蒋介石再有困难时,李宗仁不愿掏心掏肺帮忙。
没有了新桂系帮助,蒋介石于8月14日被迫下野。他下野后,李宗仁随即当上了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
蒋介石心有不满,李宗仁不帮自己,却悄悄当上了官,这不是想要夺权吗。
蒋介石对李宗仁产生了芥蒂,等到他再次夺权后,李宗仁自然不得重用。
不仅如此,因他忌惮新桂系势力,于1929年下令讨伐,桂系最终大败,退守广西。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急需用人之际,蒋介石才想起了李宗仁。
为了抵抗外敌,李宗仁也不再计较过往得失,带着新桂系上了战场,蒋介石将其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虽然多年不打仗,新桂系的气势一点未减,在李宗仁的带领下,该部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这场由日军主动发起进攻的战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关注,当中方胜利的讯息传开,各国对中方有了另一种声音。
国内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军队士气得到大大提高,各地更是组织起了“祝捷会”。
作为该场战争的总指挥李宗仁名声四起,成为了人民口中的大英雄,共产党也传来了祝贺声。唯独李宗仁的大哥,国民党最高权力者蒋介石百般不是滋味。
他可不想这个统治着新桂系的头目,展露尖角,盖过自己的光芒,那李宗仁反起来可得了。
当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赶紧收回了李宗仁所有的权力。
1948年,国民党内部决定竞选副总统,憋屈了三年的李宗仁当即决定参加。
本就将李宗仁视为眼中钉的蒋介石怎可答应,甚至他还三番五次从中作梗。
结果,事情还是向蒋介石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了。毕竟一次次的败仗,使得他越来越没了信服力。
反而,这个被藏起来的李宗仁,因为在北平多次平息军警随便打人的现象,受到民众爱戴。
毫不意外,李宗仁担任上了副总统。
蒋介石感到了严重的威胁,认为李宗仁已经一步步快逼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甚至对李宗仁起了杀心。
而解放战争形式越来越严峻,他又要忙着对付党内的眼中钉,实在没有那么大的精力。
所以,在蒋介石看来自己会失败,这个时时刻刻威胁他地位,想要夺权的李宗仁便是罪魁祸首。
到了1965年,李宗仁从美国回到中国,受到周总理隆重接待。国民党当局军心不稳,很多人回大陆的心越来越强烈,蒋介石认为李宗仁完全是国民党的“叛徒”,再一次让他的最高权利受到威胁。
综合来看,不管是李宗仁,还是马歇尔,都不愿完全站在蒋介石这边,但中心思想还是以国民党为主。
可惜蒋介石本就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大欲望、疑心不断的人,因此这两人自然都成了他心底的敌人,只是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只好把罪名安在了敌人身上。
殊不知,自己的问题其实很大。
他是一个将权力、利益看得很重的人,所带出来的部下也大差不差,导致老百姓对国民党的统治十分不满。
反观共产党,他们始终将国家、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初为了和平,为了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共产党一再让步。
只可惜蒋介石太不懂满足,落得那般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做到了,才会获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