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天,抗日战争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这一年夏季,日军第十二旅团侵占了江苏南通的海门地区,企图通过控制海门至启东的公路来加强其在这一地区的统治。面对这一情况,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决定采取行动,派出第三旅第七团进入海门东侧,寻找战机,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经过周密侦察,新四军发现了日军的活动规律:白天,日军强迫当地百姓修建公路,企图进一步巩固其占领区。根据这一情报,粟裕决定在三阳镇斜桥一带设伏,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
1942年6月2日,新四军侦查得知,日伪军将于次日在乡下继续修筑公路。于是,当天夜里,新四军战士们悄悄地在预定伏击地点埋伏下来。6月3日上午8时许,三阳镇出动了大约30名日军和100多名伪军,带领大量民工前往工地。由于公路遭到新四军破坏,加之人力不足,伪军也被迫参与到道路修建工作中。为了补充劳动力,日军又前往沿线村庄抓丁。
此时,早已乔装打扮成农民的新四军战士们开始四处奔逃,诱使日军追赶。当敌人进入预定区域后,远处的伏兵立即开火,将日军和伪军包围。听到枪声,附近的民工纷纷逃离现场,新四军趁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约半小时激战,日军和伪军死伤惨重,战斗宣告结束。
战后清点,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并俘虏了两名日军士兵。此外,还缴获了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及其他武器装备。新四军将日军尸体送回,但对方却显得异常傲慢,不仅没有表示感谢,反而由第十二旅团长南浦少将写信给新四军,先是夸奖了一番,随后要求归还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
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粟裕当即予以拒绝。南浦少将不甘心,又接连发信恳求,希望能将这门大炮归还。然而,粟裕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将这门珍贵的战利品送到了六甲镇,供当地民众参观,以此来鼓舞士气。
此次战斗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提升了新四军在民众心中的威望。通过这一系列行动,新四军不仅展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更彰显了抗日的决心与勇气。这场战斗也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
粟裕及其领导的新四军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智慧与勇气,成功挫败了日军的阴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段历史不仅是对那一代英雄的致敬,也是对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启示:面对外来侵略,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勇敢斗争,才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