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奖励制度,清军超明军一百条街。
后金摸索出来了制度:战利品全部交公,按功劳再分配。
这样的军功制度,导致后金刀刃/精锐部队对收拾战利品没啥兴趣;
打赢了小战斗,也绝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收集盔甲、金银、布帛、马匹等战利品,而是继续寻找战机,试图扩大战果;
这些成果是后续部队乃至仆从杂役收集的;
事后论功行赏,虽然A部队没有捡到一副盔甲一匹战马,但是持续战斗、连续打溃两股大敌军、一路追杀溃军20里到敌城下、沿途都是尸体,功劳最大,他们会从战利品里拿走最大头的奖励;
B部队更是像样的战斗都没打,但是他们一直坠着/骚扰/迟缓/迷惑敌方援兵,让对方惊慌失措,就地扎营防守耽搁时间,不能及时赶到指定地点汇合守军,让后金攻击大部队顺利围歼目标,所以他们是次功,拿第二高的奖励;
这样让后金部队会集中全部精力在战斗上、在胜利上,绝不分心,而且事后奖惩公平,会让他们非常的满意;
可是明朝军队是不行,本质是军阀化、山头化、派系化太严重,需要第一时间抓住能抓住的战利品;
也就是抢功:
还有一个因素是明朝以文制武,奖惩执行集团是皇帝和文官,他们不熟悉军事,所以刻板要求以战利品论功劳。
就类似某老板不懂篮球,就认为谁得分多谁牛逼,以得分发奖金;
负责组织的、负责抢篮板的这些篮球必不可少的组织配合都没有奖金;
那会发生什么?
就是大家都变球霸呗,拿了球就扔;什么组织?什么配合?什么组织,都扯淡;
比如说我是A将军的家丁,也就是他的私兵,我只听A将军的,我的富贵荣辱都依附于他,相当于一种军队里的农奴;
同理我友军可能是B将军的家丁,我和他们没啥话讲,也就是说:
明军精锐忠于的是个人,而不是朝廷,打生打死不是为了整体国家的胜利,而是为了自己小集团的荣辱升降;
产生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明军欠饷;
谁发饷就忠于谁——这是古今中外的铁律;
足饷的军队不会军阀化,因为都是朝廷发的,军头要搞事,手下不听:我听你的,朝廷不给我钱了;
相反欠饷的军队才军阀化,因为这些饷银都是将军自己搞钱弄来的;听朝廷的?朝廷给你几个鸟钱?给你西北风喝;
那么家丁化的明军军队就会出现战功的争夺:
我拿了人头,我就不会让给B,必须第一时间割了人头、剥了铠甲、夺了马匹,否则万一我杀过去了,B捡漏收了说是他杀的,我怎么办?
A、B都有自己的将军,上头也会抢功,那就扯皮了;你要是说找目击者?上面说了,各自都有山头,帮亲不帮理的,双方都是有一群目击证人说就是我家***杀的,第三方中立谁也不想得罪,说我没看见,那么怎么办?
最后肯定谁拿的给谁功劳;
所以明军必须第一时间就死死攥住战利品。
杀一个敌人,一群明军嗷嗷叫着:“我杀的!都别抢!”蜂拥扑来抢头、抢甲、抢马;
这会极大影响他们的攻击速度、组织配合;
他们的战场视线和战争目标都是极其短视的,就盯着蝇头小利;
不过这不是他们愚蠢,而是明军军功制度导致短期利益才是最大化利益;
盯着长期利益(不停追击、骚扰/阻击/撕扯/迟缓援军而打赢大仗)?毛钱没有、毛功没有、功劳都是友军的、还会受罚!哪比得上抢几个人头好使啊。
孙传庭打李自成,就因为这种军功奖惩,有一次活生生的把大胜转成大败:
他们打得李自成落花流水,已经拔腿跑了;
但是战场战利品太多了:农民军的头、盔甲、抢来的金银珠宝到处都是;
于是本来是应该持续追击的箭头明军,立刻不追了,一群人和后面赶来的友军开始哄抢战利品;
跑出去一段路的李自成一看不追我?抢东西?
立刻组织溃兵,反杀回去,大破明军。
=====
还有吴三桂刚带兵的时候,
射一个后金骑兵落马;
这人大喜之下,翻身下马就去割头扒盔甲;
可是人家没死透,咔嚓一刀,剁了吴三桂鼻子一刀;
他一个将领都这么急不可耐,
可想而知其他士兵会怎么样?
稍微有点战果,就会陷入抢夺战利品的泥潭之中,忘了扩大战果或者赢取胜利了。
=====
对比之下,
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千里追杀李自成,发生了什么?
李自成不停大败,不停逃跑;
他拿出对付明军的经验,把丝帛等高价值金银等价物绑在沿途的树上;
这是指望清军追兵去爬树捡财物,拖延速度;
但是人家清军不理、不捡、不要,
继续追!
这些财物让后续杂役部队去捡!
相对于明军,后金是:
【不许战斗部队收战利品】、
【一切为了胜利】、
【打赢之后按功劳分配】、
【多劳多得,而不是先抢到即得】,
那么他们的作战目的性、战场反应和攻击流畅都远超敌人。
就是钢铁洪流一鼓作气碾碎敌人再说,不追杀得敌人穷途末路誓不罢休。
后金:整体战争胜利是第一位的,有了胜利金银珠宝少不了你的。
明军:确保我山头得到军功/奖励是第一位的,整体战争胜负关我屁事。
========================
并且后金乃至都伸手进了各基层作战单位的配合与支援,提高整体部队的粘性和互助性。
基层作战单位大概就是全甲旗丁和几个跟随步兵组成的,由旗丁指挥的作战小队;
每次战争之后,只要死了这种基层军官,必然严查到底怎么回事,旗主乃至皇太极都会亲自过问;
他们的政策和要求类似如下:
比如星际争霸里,1个口水兵带5小狗,是虫族基层作战单元;
如果某口水兵被人族机枪兵团团围住,给击杀了,领主马上就会问发生了什么?
①直属的小狗全部受罚,死都有可能——你不救你军官?
②相邻作战的口水兵小队也会被讯问;
若相邻单位也被人族机枪兵缠住无法救援,那好,没你事了;
若相邻单位有余力,只顾着扩大自己战果,但是没有死命去救,好,那么这个口水兵也得跟着受罚——谁叫你不救援同袍的?
所以啊,这样的要求导致后金军基层粘性极强:
假如有个后金军官勇猛,带着自己小队突入过深,被明军团团围住要吃人头的时候,周围的后金其他基层作战单位会立刻蜂拥过来解围;
在这样的战术层面团结互助下,以至于即便是冷兵器肉搏战,明军在战术方面也很难吃掉一个单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军与后金的满蒙联军相比,最大的短板还是在于骑战,尤其是在于骑射技艺。明朝精锐骑兵以及战马的匮乏常常使得明军步兵在野战中出现一系列的溃败。
而明军战马的匮乏,与三个方面有关,其一就是临近辽东以及蓟州的察哈尔等蒙古诸部,在后金的威力威慑下纷纷倒戈,加上明末草原的白灾频繁,牲畜死亡情况也颇为严重,导致明朝失去了能够互市买马匹的一大来源。其二就是明朝马政的腐朽糜烂,难以依靠自己生产出合格的战马。其三便是财政体系的崩坏的枯竭,缺乏足够的饷银来采购合格的战马。
其实在火绳枪时代,仅依靠火器想要遏制骑兵的突进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17世纪,在火绳枪和长矛阵列使用很成熟的欧洲地区,具备快反能力的骑兵依旧能够把控战场的主导权,影响战争的成败。缺乏快速冲突和高效集火打击能力的明军步兵,在面对清军的骑射时,常被密集的箭雨射到崩溃,却又无法走脱。
有些人因为看到个别的战例,就声称清军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所谓的披多层甲的重甲步兵进行步战,又或是什么骑马步兵,遇到敌人后就强迫症似的去秀一波操作,誒,有马就不骑,一定要下马作战才能凸显八旗兵的水平。搞得像咱八旗兵骑术十分垃圾,胯下的马匹只能算代步工具。
实际上,无论是明军、朝鲜军、明郑军队、农民军、投降的明军将领都高度评价清军的骑射功夫厉害,是最让人畏惧的技艺,甚至于清朝历任皇帝,也都从未说过清军八旗的步战是长项,反倒是一直吹嘘骑射功夫如何如何牛X。而且明军对清军的作战安排,也基本是围绕着如何遏制骑兵冲突来布置,从来不会担忧八旗重步兵来了该如何应对,明军倒是希望清军能从骑兵全部变成步兵,让他们费劲的去攀爬早已设置好的拒马壕沟,以便自己的火器可以多打几轮。
所以说,骑兵并不是不能下马作战,毕竟骑兵又不是瘸子。但是通常来说,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清军是不会特意的命令骑兵下马作战。下马作战往往是要登山作战以及翻越壕沟,或是需要推着盾车去冲明军的车营以及登城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