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唐高祖李渊的两个儿子,即李建成与李世民,在玄武门上演了一场家族内讧的悲剧。这场惨剧的结果,使得李世民最终战胜了在长安耕耘多年的李建成,成为了唐太宗,接续父亲李渊的皇位。然而,这场兄弟之间的斗争并非仅仅是一场家族矛盾,其中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李世民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洛阳根据地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相比之下,李建成多年来在太子身份的经营,赢得了李渊的支持。然而,他最终的失败主要源于对宣武门守卫常和的不信任。常和,这位在史书中并无传记的玄武门守将,表面上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然而,通过《常何墓碑》的现世,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 在隋朝末年,百姓因繁重的力役和兵役而生活艰难,各地涌现起义军。这些起义军中,河北、山东(瓦岗军)和江淮地区的力量最为强大。而常和,作为汴州仪县人,是当地威望极高的一位豪杰。他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队伍,成为领导者。在这个乱世英雄的时代,常和展现了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 在加入李密的瓦岗军后,常和参与了对张旭在兴阳大海寺的战斗,展现出了勇猛的战斗风采。然而,对于形势的判断和预见也是常和的特点。他迅速意识到唐朝是未来的赢家,提出了归附唐朝的建议。这个决断,尽管没有立即得到李密的采纳,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证明是明智之举。 常和的投唐之举,让他获得了李渊的高度评价。李渊对他赐予金刀子和黄金等奖励,并安排他在北门领兵。而他也在李密的《逆水》中表现出色,劝谏李密不要叛唐。然而,李密最终叛唐,常和随之投奔王世充。这一选择可能是为了保全自己,也是对李密不听劝谏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他体现了忠诚和对形势的深刻洞察。 玄武门之变爆发在武德九年,早在武德七年,李世民就将常和安插在京城,并给予了一定的金刀子来购买同僚的支持。这显示了李世民对于常和忠诚的高度信任。然而,李建成过于自信,误判了局势,认为常和是自己的人。这个错误判断不仅因为常和隐秘得宜,更因为常和曾是李建成的前部下。在玄武门之变中,常和表现得英勇无比,对整个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与李世民的激战中,更在抵抗东宫增援时斩获战功。 李建成事先得到通知的原因,则是因为他对故宫的安全过于自信。他误以为故宫的守备无懈可击,因而忽略了玄武门之变的威胁。而常和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一判断有关。在他的默默守护下,李建成没有早日察觉玄武门的风险。 最终,李建成眼看玄武门变势不可挽回,遂选择自刎,而李世民则在这场惨烈的兄弟之争中胜出,成为了后来的唐太宗。常和的投降与投奔、复杂的政治算计,将这段历史推向了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