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5月,燕王朱棣统军南征,几经苦战终于打到扬州城下。
扬州是江北重镇,与江南岸边的镇江夹江而立,是京师金陵东边的门户。5月17日,朱棣派都指挥吴玉到扬州招降。扬州的守将分战、降两派,扬州卫指挥王礼自知不敌燕军,主张举城投降。监察御史王彬和指挥崇刚主战,立即将王礼及其同党逮捕下狱。当吴玉来扬州招降时,王礼的弟弟王宗等积极响应,密谋逮捕王彬。他乘王彬解甲就浴时,突然将其抓捕,接着将哥哥王礼从狱中放出,开门降燕。王彬和崇刚都被交给燕兵,不屈而死。
受扬州归降的影响,高邮和靠着长江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和泰州也都归降了燕军。只有江都知县张本坚持守城抵御燕军。但他的母亲劝道:“此天命也,可违天以祸人乎?”张本遂到朱棣军门前投降。
扬州以北以东的长江北岸的大片地区就为朱棣所控制。燕军很快攻下仪真,立大营于长江北岸,随时准备南渡长江。燕军集沿江船只于江上,往来穿梭,旗帜蔽江,其阵容足令南军生畏。
南京城内一片惊慌,“建文君乃下罪己之诏”,但是在《明实录》中没有记载诏书原文,明代的野史却有简略记载:“(建文)四年五月,燕兵克仪真。帝下罪己之诏,诏天下勤王曰:燕兵势将犯阙(进攻皇宫),中外臣民,坐视余之困而不余救乎?凡文武吏士,宜即日勤王,共除大难。宗社再安,余不敢忘报。”(吕毖:《明朝小史》卷3•诏勤王)
只不过,这则记载比较简略,而且只有要求天下勤王的部分,没看到“罪己”部分。这应该与明代的士大夫大多同情建文帝有关。
在中国国内的各种史料中,似乎已经无法找到建文帝的诏书原文了。
但是,这份建文帝罪己诏书原文在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中倒保存得很完整。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402年刚好有朝鲜派来的谢恩使朴惇之来中国,按照明初朝鲜使者的惯例应该是从义州过鸭绿江、经过辽东从山海关入关,然后一路南下。按照史料记载,谢恩使朴惇之是在当年六月出发来南京的,计算一下日程,估计他到达江淮一带时南北两方正在鏖战。
燕军在江淮一带与南军作战,战事正急,朝鲜使者因路途阻梗未到京师,就不得不返回朝鲜。
正是这个朝鲜使节朴惇之抄写了建文帝的这份诏书,八月中回到朝鲜国内,将诏书原文呈送给朝鲜国王太宗。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建文帝罪己诏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祗。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李朝实录》太宗李芳远朝.卷4)
朝鲜使臣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完整、可信的。诏书中既罪己“不德”,又斥责“燕人不道”,号召各地“赴阙勤王”。
京师诸臣见建文帝大势已去,为图自全,纷纷请求出城募兵(其实是避难或逃跑),致使京师更加空虚。这时只有方孝孺等人忠心不贰,日侍建文帝左右,帮助出谋划策,并劝建文帝不必焦心,“长江可当百万兵”,各地勤王军很快就会陆续赶到,那时局面就会改观了。”
6月,燕军即抵达江北浦子门(即浦口),与南京的下关隔江相对,为南北津渡要道。负责防守浦口的是盛庸,他在淮河战败后,就退到这里专注于防守长江。两军在浦子口这场激战中,盛庸率诸将奋勇反击,燕军暂时失利。正当燕军要败退时,朱高煦(朱棣第二子)率胡骑赶来。朱棣很高兴,拍着他的背说:“好好干?皇太子多病,要是我得了天下,你就是接班人。”(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朱高煦一听来劲了,殊死反击,朱棣也率领精骑直冲盛庸阵。燕军逆转局势,反败为胜。浦子口失陷后,南京完全暴露在燕军面前。朱棣准备渡江,并于6月2日亲至江边祭祀大江之神,决定次日渡江。他在誓词中强调,天下是明太祖的天下,民是明太祖的民,虽未明言要推翻建文帝,但说天下社稷是老祖宗的,言辞中已暗含不承认建文帝的意思。
此后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朝鲜国的《李朝实录. 太宗李芳远朝》在当年的九月记载道:六月十三日燕王战胜,建文皇帝命焚奉天殿而自缢于殿中。
而且,永乐皇帝的使者正在进入朝鲜国。很快,到了十月份,朝鲜国命令停止使用“建文”年号。
上一篇:原创 南宋三省改革与宰相职权演变
下一篇:原创 蒙恬简介:秦朝著名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