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雄才大略,所以对于接班人问题也没有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当时的嫡长子曹丕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于是便上演了曹丕与曹植的夺位大战。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这段都非常的精彩,最后曹丕还是胜出了。那曹丕为何没有杀掉曹植呢?
对于皇位的竞争对手,多数人在成功后是不会留情的。参考之后的雍正皇帝,曹丕算是做得不错了,起码没有真杀这位弟弟。但主要是因为不能杀,而不是不想杀!
曹丕的处心积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二月二十一日丁卯,曹操遗体安葬入土。几天之后,新魏王曹丕即把曹氏诸侯十余人,全部遣送到各自的封国。就这样曹丕也还不放心,又在诸侯的封国内新设两种官员——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用以监视和限制诸侯的所作所为。从此曹氏宗族成了无形的囚徒,而曹丕最放心不下还是这位小弟弟。
同年十一月初,曹丕代汉称帝。曹植赶忙写了一篇情辞并茂的庆贺表章,备了一份厚礼,派人专程送给皇帝。看到哥哥登基称帝,曹植心中五味杂陈,毕竟他也有机会登上皇位的,此时的他只能过着囚徒一般的日子,而且两个女儿先后早夭,这令曹植失望又难过,竟然大哭起来。
这下可被抓住把柄了,新皇登基,你却痛哭?这是何意?于是临菑侯国的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联名向皇帝呈送了一份秘密报告,说是临菑侯曹植听到陛下代汉受禅,深为汉家的气运终结而悲伤,以至于痛哭不止。
这下机会可来了,但曹丕还得搞定一个人——卞太后。
卞后的力挽狂澜
卞太后所生凡四子,依次为丕、彰、植、熊。曹熊早死,所以曹植实际上是卞太后的少子,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幺儿”。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出身不高的卞太后对这个小儿子还是十分喜爱的,曹丕必须搞定老妈。
曹丕玩了一招曲线救国,他将卞氏一族大加封赏:升任卞秉为昭烈将军,封都乡侯;卞秉之子卞兰,任奉车都尉。因为卞氏一族在曹操时期并不受待见,曹丕这一手,确实赢得了老母的欢心。此时的曹植却犯了混。
因为自由受限,愤懑的曹植借酒消愁,便带了十来个侍从出了府邸,意欲出城尽兴驰骋。谁知刚出府门,监国谒者灌均,即在路中阻挡,不准前行。一怒之下,曹植差点打了灌均。结果灌均回头就添油加醋的报告给了皇帝。
曹丕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将曹植罪状让卞兰读给卞太后。卞太后文化有限,当时就说道:“我没有想到此儿竟然有如此作为,你回去告诉皇帝,不可因为我而破坏国法。”大喜过望的曹丕马上派出急使,赶赴临菑,押送曹植进京候审。接下来他又暗中授意有关官员,准备一旦开审就要问成死罪。
这时,卞太后发现不对,突然改变了态度。她把曹丕召到永寿宫,一面痛哭,一面责备曹丕居心不良,定要置同胞兄弟于死地。最后,她甩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声言子建儿如有三长两短,她就死在皇帝面前。于是,曹植捡回了一条命!
之后,曹丕写下一通简短的诏书,文曰: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
因为母亲的存在,曹丕还是放弃了对弟弟下手。
曹植的运气不差
有了母亲的庇护,曹植幸运的活了下来,但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如果母亲去世,那么他可能很难逃脱哥哥的魔掌。好在曹植运气真得不差。
黄初七年(226年),年仅40岁的曹丕去世了,继位的明帝曹叡虽然依旧防范这位叔叔,多次迁封曹植,但并没有杀心。直到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在忧郁中去世,时年41岁,他的母亲卞太后则是在两年之前才去世的。
也就是说,卞太后比曹丕活得还久,这就无形中保护了自己的小儿子,而曹叡对叔叔也并没有那么大的仇恨,曹植虽然也不算长寿,但起码善终了。
曹植能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和曹丕是一奶同胞,有母亲的保护,如果是异母的,早就挂了!
最后要说的是,曹丕有过兄弟之情吗?也许吧,那首七步诗算是名扬历史了。其实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篇》,并不是历史,书上还说曹丕听到诗之后,“深有惭色”,我是不信的。起码曹丕在继位之初还是非常想干掉这个弟弟的,历史上兄弟相残的故事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