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太武帝的长孙拓跋濬出生于平城,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令太武帝非常疼爱,经常带在身边,称为“世嫡皇孙”。五岁时拓跋濬就跟随太武帝北巡,途中还自作主张释放了一个奴隶,太武帝不但不怪罪反而颇为欣赏皇孙的做法。
正平元年(451年)六月,太子拓跋晃神秘死于平城,皇太孙拓跋濬一下子被推到了皇位面前。太武帝经过考虑,决定立皇孙为储君,日后由他继承皇位。
兴安元年(452年)十月,拓跋濬继承皇位,是为文成帝。
北魏历来有“子贵母死”的祖制,说的是皇子被册立为太子后,就要赐死他的生母,以杜绝日后的后宫干政。当初,拓跋晃立为太子时,太武帝就赐死了他的母亲贺夫人。如今皇长孙都顺利即位了,那他的生母会不会也被执行祖制呢?
史书记载皇长孙(文成帝)的生母叫郁久闾氏,是柔然人,后来嫁给了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皇长孙确立为储君后,按祖制就要赐死郁久闾氏,不过那会儿正是宗爱当政时期,朝局动荡不安。
郁久闾氏居然阴差阳错活了下来,并没有被赐死,一直活到了太武帝末年,文成帝初年。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有两个时间?
这是因为,史书上关于郁久闾氏的死亡时间有好几个时间点。在具体死因、死亡时间上,史书中出现了三个版本的说法:
《魏书·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传》称郁久闾氏死于太武帝末年;
《魏书·高宗纪》则称郁久闾氏死于兴安元年(452年)十一月;
《北史?后妃上?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传》称郁久闾氏死于生下拓跋濬后不久。
综合分析,《魏书?高宗纪》的记载似乎最接近事实。太武帝末年,宗爱弑君谋逆,拥立南安王拓跋余,政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皇孙都不一定能上位,谁还有心思去执行所谓的祖制,再说拓跋濬这会儿不还没贵呢。
种种原因导致郁久闾氏奇迹般活了下来,一直活到儿子顺利即位,可恰恰就在她儿子即位后三十九天,这位年轻的母亲便被突然赐死了。
其实早在刘尼、步六孤丽等大臣发动宫变,诛杀宗爱、贾周一伙人,拥立皇孙拓跋濬为帝时,赐死郁久闾氏便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没办法,祖宗家法不可违背。
这个郁久闾氏是柔然可汗大檀亲属闾毗的妹妹,闾毗太武帝时期投奔北魏,封河东王,妹妹送入东宫,成为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妃子,后来生下皇子拓跋濬。
拓跋濬已经登上皇位,把郁久闾氏尊为太后,共享富贵不好吗,为什么非要遵守野蛮的祖制赐死自己母亲呢?
你以为拓跋濬不想留母亲一条命吗?
拓跋濬即位时只有13岁,虽说古人普遍早熟,十几岁都能结婚生子了,但心智毕竟不成熟。拓跋濬即位之初,由于年龄太小,朝政大权并不在他手里,而是掌握在那帮元老重臣手里。
没办法,拓跋家的江山社稷就是这帮人保住的,否则,早被宗爱篡夺了。
正是由于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即位之初的拓跋濬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必须按照那些老臣们的意思去做事,只能照办,不能问为什么。
首先就是妥善处理太武帝留下的后宫嫔妃。
尊奉太武帝的赫连皇后为太皇太后,尊太武帝的妃子冯昭仪为太皇太妃,封自己的乳母常氏为保太后,封冯昭仪的侄女冯氏为贵人。
这个常氏和前面太武帝的乳母窦氏一样,也是北魏特殊制度下诞生的“太后”,她是在拓跋濬出生后不久,便被选拔进宫成为皇长孙的乳母,取代了郁久闾氏的位置。
至于擢升为贵人的冯氏,她是冯昭仪最疼爱的侄女,她和拓跋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便走到了一起,拓跋濬即位后,冯氏顺理成章晋升贵人。
此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冯贵人,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北魏冯太后,一个传奇般的女人。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四个女人凑在一起,又会上演怎样的大戏呢?
赫连太皇太后、冯太皇太妃、常太后、冯贵人,这四个女人和文成帝拓跋濬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她们之间又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这个顺序大致是按照他们的年龄大小和地位来排序的,要讲述她们和拓跋濬之间的故事,就从赫连太皇太后开始吧。
赫连太皇太后是胡夏皇帝赫连勃勃的女儿,她也是太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她还有两个妹妹也入宫做了太武帝的妃子。
有人可能会生出疑问,赫连勃勃不是和北魏是死敌嘛,怎么会把三个女儿都送给太武帝?
这个还真由不得他,当年太武帝攻破统万城,灭了胡夏国,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成了俘虏。太武帝怜香惜玉,就把三人都笑纳了,赫连勃勃可以放心啦。
赫连皇后没有生过儿子,因此躲过了被赐死的厄运,而她的后宫姐妹贺夫人因为生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最后惨遭赐死,被追封为皇后。
如此一来,在太武帝的后宫里,赫连皇后便成为最尊贵之人,掌管皇后之印,母仪天下。
太武帝晚年,朝局动荡不安,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此时丧失了进取之心。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暴虐无道,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荒废朝政的太武帝宠信宦官宗爱,更加剧了朝野上下的紧张气氛,最终太武帝自食恶果,被宗爱谋杀。
但宗爱并没有伤害赫连皇后,这个狡猾的太监头子心里清楚赫连皇后对他还有重要用处,这是他手里的一张牌。
宗爱毕竟只是皇家的家奴,害死太武帝后,如果以他自己的名义发号施令,根本没人会鸟他。这个时候如果搬出赫连皇后,以皇后懿旨传令四方,谁敢不听!
于是,宗爱赶到皇后宫中,对赫连皇后威逼利诱,强迫她和自己合作。为了保命,赫连皇后不得不同意和宗爱合作。有了赫连皇后的配合,宗爱更加肆无忌惮,每次都是拿出赫连皇后懿旨做挡箭牌。
杀害兰延、薛提等人那次,也是宗爱以皇后懿旨的名义召他们进宫议事,否则那帮老油条岂肯乖乖被杀。
被劫持上了宗爱贼船的赫连皇后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她的下场会是什么,她不敢去想。
太武帝在世时宠爱冯昭仪,颇为冷落赫连皇后,这令赫连皇后非常愤恨。但冯昭仪平日里非常敬重她,隔三差五就去皇后宫里请安,这让赫连皇后不好意思发泄怒火,只好忍了下去。
等文成帝即位后一口气封了一堆人,除了赫连皇后晋升太皇太后,冯昭仪也晋升太皇太妃,另外文成帝那个乳母常氏也鸟枪换炮,晋升保太后。这后宫里由原来的赫连皇后独尊一下子变成赫连氏、冯氏、常氏三足鼎立,这令赫连太皇太后非常不满。
这个女人毫无政治头脑,她和宗爱勾结在一起,助纣为虐,协助宗爱杀害太武帝、兰延等大臣,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然而文成帝即位之初,为了稳定朝局,选择了宽恕她(当然也可能是文成帝还没掌握她参与谋逆的罪证),尊她为太皇太后。这要换了明白人,早就夹起尾巴做人,只求皇帝不要翻旧账就谢天谢地了。
然而赫连太皇太后不是明白人,她非要找文成帝问个明白,问题是她脑袋一盆浆糊,还想要什么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