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出“钱”又出“力”,帮助我国走过风雨岁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苏联再度出手相助,援助我国近百亿美元,核心技术相关的资料直接相送。
那么,苏联到底帮了我国多少呢?
(苏联)
一、全面抗战时期:苏联援中,历史悠久
全面抗战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国家遭受严重损失,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借此机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此时,为了反抗法西斯势力,中、英、美、法与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而同一时期的国内形势也非常严峻,国共两党实力羸弱。
因此,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发展和抵御外辱。
在危急时刻,苏联伸出援手,支持了中国抗战:
苏联主动帮助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和医疗援助等——这些措施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燃眉之急,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全面抗战的深入,苏联又通过汇款、托人转交等方式向中国共产党提供帮助,这些经济援助为抗战提供了资金支持,缓解了我国的资金困境。
此外,苏联还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书籍资料、电台等物资援助,这些援助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首先就财政援助而言,自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由于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国民政府应给中国共产党的经费和物资没有发放,这加剧了中国共产党的财政困难,因此中国共产党请求苏联提供援助。
据学者统计,扣除由于汇率下降造成的10880美元和未兑现的40 美元,苏联提供的援助共计221万2970美元。
(苏联对中国帮助颇多)
1940年,正在苏联养病的周恩来向斯大林转达了中国共产党需要援助的迫切要求,并向季米特洛夫提供了中国共产党的财政预算及财政缺口,斯大林决定提供30万美元。
这笔拨款分为了三次:1940年5月末,中国共产党收到了第一笔汇款,加上周恩来随身携带的资金经换算总共为9万美元;
随后周恩来收到了第二笔汇款共计8.9万美元;1941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收到了第三笔汇款共2.45万美元,苏联驻华大使又带回了3万美元。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收到的援助资金已逾 30 万美元。
1941年,苏联遭到了德国的攻击,为了避免日本入侵导致两线作战的危机,苏联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拖住日本,防止其北上,因此这段时期加大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
(季米特洛夫)
同年7月,在季米特洛夫呈交了中共中央希望得到200万美元援助的电报,次日联共(布)政治局决定拨付100万美元。
虽然抗战时期苏联提供的援助有限,但是可解中国共产党的燃眉之急,对于我国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面抗战期间,苏联不仅仅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还为延安提供了物资援助。比如说是赠送书籍、提供新闻纸和用于联络的电台以及相关部件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之间主要通过电报进行联系。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苏联更是通过电报频繁交流战争信息与商讨援助物资,因此需要更多的通讯设备。
(莫斯科)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以及抗战条件的艰苦,通讯设备很难获得。1940年2月8日,共产国际提供了相关通讯设备及其零部件。
随着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保持通信顺畅对于莫斯科和中国共产党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同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又获得了电台及其相关设备的援助。
办报纸、印刷书籍是党进行宣传工作的主要途径,因此对纸张的需求量很大,苏联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帮助。
1939年1月,季米特洛夫请求米高扬同志向中国特区下拨15吨军用设备和书籍资料。随后,苏联提供的马列主义书籍运抵延安。
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接收700公斤物资。同年9月,又收到35箱物资。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通过蒙古给中共寄去了拍照的《列宁主义问题》的一些章节、其他作者的著作,以及李逵的铅字。
(列宁)
苏联提供的纸张和书籍对于抗战时期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些理论书籍帮助加强党内思想文化的宣传,对团结队伍一致抗日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全面抗战结束之后,中苏关系并未归于平淡,甚至是更上一层楼。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艰难起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尤为特殊——国内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国际上美苏“冷战”,两极对峙。
当时,由于旧中国长年处在帝国主义控制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完全崩溃,国家一贫如洗,百废待兴。外资企业垄断了中国经济,外国的商品占据了中国的市场。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攫取经济特权,开办企业,扩展经济实力。
在我国的外资企业既包括煤矿、石油、机械制造、发电、造船等重工业企业,也包括卷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企业以及银行、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美国和英国。
这些企业吸收了我国大量财富,对我国工人进行了残酷剥削,极大的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
我国本身工业基础薄弱,工厂规模小;帝国主义凭借大规模工业化优势和关税特权,使得洋货充斥中国消费市场,大大压缩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阻碍了我国经济地向前发展。
由于多年的战争以及国民党旧政府的腐败统治,“中国城市经济一片破败。20世纪40年代末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民心沮丧,生意实际无法进行。”
新中国建立之前,连年的兵荒马乱破坏了广大农村和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导致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生产力低下,土地亩产只有几十斤,有些地方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全国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
战争使得铁路和桥梁尽毁,全国交通运输无法通畅运转,城市与农村交通阻隔,人民出行困难。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为坚持反共反人民,以及为四大家族积累官僚资本,不断增加赋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竭泽而渔,大肆搜刮、掠夺百姓……
因此,在建国初期,我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在这关键的时刻,“老大哥”苏联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三、“老大哥”苏联百亿援助,助新中国更上一层楼
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对华实行援助扶持政策:政治上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经济上大力援助;文化上予以支持。
(苏联援华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迅速建交。
根据建国前中苏两党内部磋商的结果,苏联会在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后,立即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继苏联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以同样的“先断交后建交”的方式,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
新中国成立时,为打破美国对华政治孤立局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认为必须有盟国来帮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由此决定站在当时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同时,苏联对华的经济援助也称得上是“倾尽全力”。
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提供给中国三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笔贷款的利息为1%,比贷给其他国家的利息低一半。
这笔贷款在我国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此期间,伴随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所援助的重点项目成为新中国建设现代工业的核心,即“156项工程”,总估值达到了近百亿美元。
同时,苏联还对中国的一些国防工业企业的设计、设备供应等方面给予各种技术上的帮助。
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于赫鲁晓夫急需获得中国共产党的支持,1954年9月赫鲁晓夫第一次来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
(赫鲁晓夫)
期间,赫鲁晓夫废除了斯大林以往的惯例,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公正条款,宣布对华大幅度增加援助,在第一和第二批援建的141项基础上,再援建15个重大建设项目,而且加大了苏联对华援助的技术力量,至此中苏双方的合作关系达到了最高峰。
早在1950年中国代表团访苏,双方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援助进行了磋商,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雄厚,综合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苏联还对我国的文化建设进行支持与帮助。
(赫鲁晓夫)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不仅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同时还面临文化滞后和发展不足的问题。
在新中国缺少文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苏联向新中国派遣苏联专家编写或指导编写新中国高等院校教材,并帮助新中国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等,对新中国文化建设工作予以支持和指导。
因此,新中国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了文化建设的漫漫长征路。
但是,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并不是仅仅体现在金钱等内容上,他们将核心技术拱手相送,更是体现了中苏友谊的深厚。
四、核心技术拱手相送,中苏友谊崭新高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人并非是藏着掖着不让中国人接触核心技术,他们反而是主动敞开大门,将机密的核心资料拱手交给了中国。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迅速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为苏联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转型,及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
苏联得以完成这一壮举的关键,在于以军事工业为导向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全力推动重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军事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工业资源;继而直接向军事工业投入财政资源,推动其生产规模和能力的快速发展;苏维埃政权还与科技精英阶层紧密结合,迅速建立起了实用高效的科研体系,为军事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资源。
在工业资源、财政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共同推动下,苏联军事工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而核心技术,也就是科技资源,正是苏联军工发展的重要基础——苏联军事工业体系得以迅速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核心技术的积累。
苏联军事工业体系自建立之初就在科研领域处于世界一流行列。不仅如此,无论是作为航空工业理论基础的空气动力学,还是作为核工业理论基础的理论物理学,苏联学者的相关科学研究都远远早于中国的财政预算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
早在19世纪,俄国的部分科学家就开始筹划建立不同于大学的研究机构,试图把科学家从纯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抽离出来,使其得以从事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
在这些科学家的设想中,这种类型的研究所应当成为各自专业的核心机构,不仅要集中科研人才解决最前沿的理论问题,还应当与社会其他阶层建立广泛联系以解决科学成果的应用问题。
这些科学观念的转变和组织机构的尝试为苏联时代科研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形成了苏联的绝密核心技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量的苏联专家即是带着他们从19世纪积累下来的核心技术,提供给中国。
特别是东北地区,紧邻苏联边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中国在奠定工业基础上受益颇多。
同时,在军事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中国生产出了导弹、鱼雷、军舰、飞机等军工产品。
除此之外,中国还可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军舰、炮弹等尖端武器,给中国对这些尖端武器的生产、仿制和创新的机会。
在这一时期,中苏的友谊可谓是达到了非凡的高度。
结语:
在全面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以“老大哥”之姿协助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提供援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援助这一正义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苏联的援助不仅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日战争,响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还帮助中国逐渐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现状;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苏联政策的出发点仍然是其国家利益,在援助后期一味要求中国政党完全服从于苏联的利益需要,这种做法对于我国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面对危急局面,我国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正确开展新时代的外交提供新的历史思考。
参考资料: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M].莫斯科出版社,1976.
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美]哈里逊·福尔曼著,熊建华译.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苏]瓦·伊·崔可夫著,万成才译.在华使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