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我国重要中将之一曾思玉同志去世,享年102岁。
在近现代史的长河之中,曾思玉可谓传奇英才。虽然童年时期并没能接受多少教育,却能够凭借异于常人的毅力充实自己,最终变成保家卫国的将领之一。
他这一生曾经有十几次面临死亡的危急时刻,然而最后却有惊无险地回到营地,就连毛主席都亲切地将之称为“福将”,寓意有福之将。
抗美援朝时期,曾思玉曾问过自己的夫人,是否愿意随自己一起上阵杀敌。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两人真的在三个月以后来到了祖国的东北角,此事甚至被毛主席记在心里。
曾思玉身上有着怎样的革命经历?他为何能够得到毛主席惦记?
点名出战
抗美援朝期间,我国总共有二十七个军投入战争。这些军团各自有着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并不是我们今天能够简单地用“厉害”等词语进行描述的。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任何一场战役中都发生着令我们感到震惊的人物和事件,以至于这些英雄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榜样。
曾思玉将军在入朝之后感到十分兴奋,终于又到了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可是尽管如此,他也并未忘记自己的天职——服从命令。
他曾经多次被抗美援朝的总指挥点名出战,而留给他的任务多以辅助为主。要么需要牺牲自己为主力部队打掩护,要么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重要设施。
曾思玉面临的往往是几倍于自己的兵力,但是在彭老总面前,他没有说一个不字。
只要上级分配任务,曾思玉就能一次又一次的将任务完成,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曾思玉的行为也为他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其他军长见到他后都紧紧地握手或是拥抱,因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握手或是拥抱。
对于自己任务的危险性,曾思玉显然并没有太过在意,他甚至还与其他军长开起了玩笑:“我要是死了,你们所有人都得来给我送花圈,敬礼鞠躬。”
在第五次战役之中,曾思玉率领部下硬是从被敌人封锁的临津江突破防线,为主力部队的进攻提供了突破点;在第二阶段,他奉命率领部下在西线牵制敌人的三个军团,为主力部队全力剿灭敌方有生力量提供了时机。
哪怕到了敌我谈判的环节,上级依然指名道姓地要求曾思玉保护会场,负责警戒任务。
谈判现场剑拔弩张,敌方负责警戒的士兵一度神经紧张,而曾思玉也不敢有丝毫放松。所幸双方并没有爆发现场冲突,曾思玉也成功完成了任务。
对于自己丈夫的九死一生,妻子洪林显然并非一点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洪林正在留守处负责同志们的思想工作,大家都说洪林正在老家为曾思玉坐镇。
洪林本来的任务只是强化战士思想、充分调动战士们的战斗积极性,而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以后,她还积极主动地组织担架队进行救援,尽自己最大可能挽救战士的性命。
这对夫妻可谓郎才女貌。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两人又如何来到了朝鲜战场?
恋爱往事
1940年,肖华将军前来视察工作,作为政治部主任的曾思玉等人随行陪同。由于二人同是江西老乡,因此私下里交情甚好,平日走得比较近。
这一天,二人在村子里散步,肖将军突然想到自己身边的主任已经年二十九岁,马上就要步入三十大关,却连一个中意的对象都没有。
他问曾思玉,心里是否有个明确的追逐目标。曾思玉老脸一红,连忙害羞地说没有。将军知道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连忙追问。最终,曾思玉脸红地说出五个字——“鲁西一枝花”。
这支花说的并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妇女委员会的洪林。她是一个才女,1921年在山东出生,回族人。早年曾经跟着外祖父走南闯北,长大后还读了师范学校,因此无论是胆识还是知识都过于常人。
1935年,还在学校读书的洪林接触到了我党的先进思想,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相关社团。两年以后,十六岁的洪林成功加入我党,得以与众多优秀前辈相接触。
毕业以后,洪林被分配到了妇女委员会,组织妇女工作和后勤工作。在抗日战争年代,许多妇女同志就在她的领导下为前线护送粮食,极大的促进了局部地区的抗日进程。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大家纷纷送给了她一个称号——沙司令。在鲁西军区,洪林可谓有姿色有胆量也有学识,如此才女不可多得,对她有想法的人能排成一列长队。
面对诸多追求者以及接连不断帮忙说亲的老领导,洪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革命成功之前,不谈儿女私情。为了避免源源不断的追求者,她索性告诉大家,自己是不婚主义者。
对于洪林的想法,曾思玉自然非常明了,因此当将军前来询问他的意中人时,他才支支吾吾地说不出口。他告诉将军,这门亲事肯定说不成。
肖华将军一笑,拍着胸脯向曾思玉保证自己能办成这门亲事。然而,即使将军一直在洪林面前说曾思玉的好话,对方也一直无动于衷。
两个月后,将军直接当面询问,却被洪林婉拒:“将军,你知道我不想嫁人!”
眼见自己失败,将军告诉曾思玉去找段君毅主任。这位段主任是洪林的老领导,后者对他非常尊敬。
段主任先是考察了一番曾思玉对自己部下的忠心,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后才来说媒。
就这样,洪林才答应了与曾思玉的正式接触。很快,洪林发现对方虽然平时有些“直”,但是真正到了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则会变得异常凶猛。
曾思玉不仅参加过反围剿和长征,而且还孤身穿越天险,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给毛主席送过“鸡毛信”,让主席对他有了印象。
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改变了洪林心里对于曾思玉的态度。一段时间后,段主任再次前来询问,洪林红着脸答应了对方,“老领导,都听你的!”
1940年的最后一天,两人在众多同志的见证下结了婚,战士们为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这两个才子才女组合在一起,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
伉俪情深
二人结合以后,洪林经常为自己的丈夫提供有效建议。曾思玉在面对敌军时如虎般勇猛,而洪林则能够在许多小细节上提醒丈夫。
1950年,朝鲜战争的到来让已经成为军长的曾思玉动了心思,他非常想再前往前线为国杀敌,于是数次写申请信,希望能够让64军前去打仗。
哪怕在日常生活中,曾思玉也经常兴奋地幻想自己前去杀敌的样子。这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好帮手洪林。如果她也跟随自己前往朝鲜杀敌,自己岂不是如虎添翼?
想到这里,曾思玉就赶紧询问了洪林的意见:“如果我去抗美援朝,你去不去打?”听到丈夫询问,洪林没有丝毫犹豫就表示,“作为军人我才不怕死,我要跟你一起去。”
曾思玉非常欣喜,这种直性子性格正是他喜欢的模样。就在夫妻二人沉浸在为国效力的想象中时,他们听到了大儿子上厕所的声音。
曾思玉一愣,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考虑到,如今的二人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毫不顾忌。
他刚想要劝退妻子,她就坚定地表示:“不行,这趟我必须去,孩子就交给学校和姥姥带,不会出什么岔子的!”
就这样,洪林也找到了自己的领导,申请前往朝鲜进行支援。领导一看,洪林本身有着多年工作经验,让她前去负责战士们的思想工作非常合适,于是洪林二字便进入了入朝名单。
在大局已定之后,两人将双方父母叫到了家中。洪林的母亲只有独生女,再加上丈夫去世,平日里非常寂寞,一听到需要帮忙带孩子十分高兴,连忙答应下来。
曾思玉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农村人,年龄大了以后难以再下地干活,在家同样非常清闲。听说儿子儿媳要上战场,她表示二人不需要担心孩子的问题,她们两个做母亲的会尽全力支持。
夫妻二人非常感动,对着两位母亲鞠了个躬。两位母亲红着眼睛,一再嘱咐二人一定要平安归来。
伴随着长辈的牵挂和国家的呼唤,曾思玉和妻子于1951年集结部队进入了朝鲜,开始了他们的勇猛之路。
实际上,曾思玉并非只有在朝鲜战争中才奋勇杀敌,他对祖国的忠诚早在年轻时候便有所体现。
少年壮志
1911年,曾思玉在江西一个贫穷小村庄出生。自从懂事起,曾思玉就一直给村子里面的地主放养牛羊,这也培养了他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
1928年,江西爆发了农民革命运动,曾思玉也慢慢接触到了先进思想,成为了革命斗士。因为聪明而伶俐,曾思玉得到上级赏识,担任了红二师通讯主任。
后来,曾思玉变为了毛主席的护卫之一。长征路途条件艰苦,而毛主席却能够在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毛主席亲口对他说,没有知识武装的革命注定难以成功,这也为曾思玉树立了榜样。
很快,曾思玉就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主席的肯定。在横渡乌江之时,由于船只稀少,就在上级领导正在发愁如何安排如此多部队横渡时,曾思玉主动站了出来。
原来,他小时候就住在桃江附近,扎竹排是一把好手。他领着几个战士昼夜工作,终于在两天之内完成了六十多个竹排,从而避免队伍被围困的窘境。
在度过腊子口的时候,曾思玉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技艺。整个江面只有一座简单的木桥,而这座木桥已经被国民党占领,正埋伏在周围等着全歼红军。
在经过细致的考察以后,曾思玉再次带着战士们做起了手工活,只不过这一次他们做的是简化版的独木桥。
有了这一座桥梁,红军战士得以提前渡江,分别从前后两面包夹敌方,打了一场大胜仗。
到了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曾思玉更是表现出了优异素养。
1942年日军对鲁西地区进行扫荡,时任政治部主任的他和二百多名同志被困在村子里。就在大家慌乱不已时,曾思玉镇定地告诉大家自己的计划。
他打算,等到敌人靠近以后一举对其歼灭。果然,等到日军靠近后,二百余人一齐扔出手榴弹,甚至日本人还误以为八路军拥有了榴弹炮。最终,曾思玉带领同志们突围成功,抵达了安全地点。
没过多久,日军再次对我方根据地进行扫荡。曾思玉决定直捣对方黄龙,拿下对方在八公桥的指挥所。
曾思玉带领几个战士徒步走了几十公里,抵达了八公桥附近进行勘察。他发现,这个地方地势高,想要强攻肯定不易,只能通过夜晚偷袭的方式来端掉对方。
这一次,曾思玉虽然同样成功完成了任务,但是同样也遇到了生命危机。一名躺在地上装死的日本士兵趁着大家不备,举起武器给他来了一枪。
幸运的是,这名士兵匆忙之间开枪并没有射击到曾思玉的要害部位,只是擦破皮肤罢了。
曾思玉此生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并在晚年依旧发光发热。1983年,曾思玉直接办理了退休手续。
他认为,年龄已经限制了自己发挥作用,如果能够把位置让给更加年轻的人,也算是自己为国家做了贡献。
就这样,走南闯北干革命的曾思玉夫妇回到了江西老家,过起了平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2012年,曾思玉在安详中闭上双眼,结束了自己102年的人生旅途。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
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