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鹿阜遗梦》的最后一页,彼时已秋,我的心绪纷乱,耳边仿佛还充斥着震天响的战鼓声,鼻腔里满是烽火狼烟后呛人的气味,眼前是血雨腥风后满目疮痍的故土。走出家门,望着不远处青山蔼蔼,轻轻叹一句天凉好个秋。
一部历史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
石林(旧称路南)这片土地上,作者杨洪斌是“石林通”。他深入研究石林的历史文化已有几十年,非热爱无以持久。
《鹿阜遗梦》是杨洪斌历时五年,数易其稿,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用心血书写的一部小说。该书是石林作者首部以石林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开石林历史小说之先河。全书三十余万字,共十章,各章独立,却又完整统驭于全书。
它不仅是一幅对昏庸腐朽清政府统治下江山风雨飘摇、狼烟四起、内忧外患,路南民生凋敝、战乱频发的历史写实,也是一曲对一代贤官怀抱民族和睦、文化昌盛、民安物阜的政治理想而励精图治、忠君爱民的颂歌。小说以冯祖绳任路南州官期间为背景,通过讲述冯祖绳雄心勃勃到任,到战乱迭起离任的故事,展现特殊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无奈,民生多艰,社会积弊,民族矛盾。颂扬了冯祖绳心系百姓,力挽狂澜,为民族团结勇开先河的精神。
历史寥寥数语,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史一句话,却是个人的一生。
在《路南县志》里我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冯祖绳,字述斋,广西举人,咸丰中知州事。当回夷之乱,应变御敌,州人赖之。修筑河堤数十里,至今称为‘冯公堤’。”在名官录里政绩载于“兴利”。咸丰五年到任,咸丰八年十月离任。咸丰七年四月以赵发为首的匪患盘踞板桥,烧杀板桥小屯堡子诸村,舍色战败,马正宗傅六斤叛变,临安练目姬发贵带兵救援,阵亡。贡生板桥人施宪章父子战死,同姓一家九人全部阵亡。咸丰十年,岑毓英自北山进,何自清自板桥进,一同肃清叛乱,自此烽烟胥静,人庆安澜。
作者细心截取“发给棉花,劝民纺织”,表现兵燹前路南地方父母官为民族地区发展做出的努力。上报朝廷,下系百姓。丰满的故事情节除了送棉花,还虚构了送盐巴种子等当地急需品。
历史题材涉及作者的史学、史识、史才。其中作者的史识,即历史观非常重要。本书作者搜罗分析县志上简短的字词,结合多种史料佐证,认为造成旧时路南落后贫穷的原因除了土薄地贫外,最主要的是民族不睦,缺少交流,这在今天看来是很正确的。几百年过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血脉相连、声息相闻、守望相助。
今日,彝乡处处楼房簇新,村村寨寨水泥路相连,家家户户出入有汽车。这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精辟的论述:“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回望路南历史上曾多年纷争不断,社会经济落后倒退,再看看今天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新石林,新气象,充分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才有安宁祥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地方历史题材书写的意义在于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了解历史文化,记住历史,不忘来路。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当我们走向和平年代、走向和谐社会的时候,勿忘历史,谨记历史。
天凉好个秋,适合去山野村落走一走,更适合走进《鹿阜遗梦》里,去看看故土故人故事,听一曲故土长歌,看一川世事烟岚。
作者:郑艳琼(作者系昆明市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