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天下动乱不堪,百姓民不聊生。但在这动乱年间,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枭雄、人杰。
有威震三军的武将,有志在天下的雄主,同样也少不了智珠在握的谋士。而今天我们就要讲讲郭嘉和杨修的谋士生涯。
两个学霸的故事:
郭嘉和杨修都是曹操的谋士,而且都比较出名,是聪明的代名词,但两人的结局却天差地别。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但一直被曹操惦记。而杨修却被曹操所杀,对其人也厌恶至极。是什么导致了两人不同的结局?
1、“寒门”学霸郭嘉
郭嘉出生于颍川阳翟县郭氏。郭氏是一个小家族,在当时没有做大官的亲戚,所以一直名声不显。但作为一个家族,供子弟读书还是可以的,郭嘉也因此能读书明智。郭嘉读书认真,再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很快便把书上知识学以致用。
当时东汉有游学的传统,四处游学即可增长见识,也能开阔眼界。在加上颍川本就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游学之风更是盛行,所以郭嘉在长大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生涯,并结交了不少好友。
四处游学的郭嘉在见识了社会的腐败后,敏锐地察觉到不久天下必将大乱!所以郭嘉在弱冠之年,便绝了出仕为官的念想,当起了隐士,一心结交英杰,好做一番大事。
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割据,郭嘉决定出仕辅佐一名诸侯争霸天下。在挑选后,郭嘉选中了袁绍。可在袁绍处郭嘉根本没受到重用,自己的建议也得不到赏识。所以郭嘉便离开了袁绍,闲赋了六年。
后来曹操倚重的一个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在伤心之余也不免想找一个能代替戏志才的谋士。后来经过荀彧的推荐,郭嘉来到了曹操这里。两人一见面,便相谈甚欢。
郭嘉便成了曹操的谋士。
2、名门子弟杨修
说了郭嘉来历,我们再说一下杨修。
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杨氏是汉朝名门,天下有数的豪门望族。《后汉书》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说他们家从杨震到杨彪一共当了四代太尉,而杨修便是杨彪的儿子。
可以说,杨修就是当时的天之骄子。关键是杨修这个天子骄子,不仅家世好,自己还努力,学习好,人聪明。
东汉天下大乱后,曹操掌控了汉朝大权,虽然没有称帝,但与称帝已经没有什么不同。曹操将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杨家也跟着来到了许昌。
在建安年间,杨修靠着举孝廉出仕。不久后任郎中,成为了曹操丞相府的主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谋士之路。
两个学霸的不同理念:
照理说,郭嘉和杨修都是曹操的谋士,再加上都很聪明,应该都能得到曹操的喜爱。可为何曹操却独爱郭嘉和厌恶曹操?
而这就要说到两人之间的理念差异之处了。
1、紧跟曹操的郭嘉
曹操在起事后,靠着家族的支持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快就打下了一块地盘,成为了当时众多诸侯中的一员。
但初期的曹操在众多的诸侯中并不出挑。毕竟靠家世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绍和袁术,靠武力没有当时的吕布和公孙瓒厉害,更不要说当时割据一方,经营多年的刘表、刘璋之类的人物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又是怎样反败为胜的?
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便是他的“唯才是举”政策。要知道在当时如果想当官,必须要靠“举孝廉”,而举孝廉拼的是家世和人脉,而不是真才实学。
不少有能力的寒门子弟空有才学而不能施展抱负,只能寄情山水,虚度光阴。本来已经认命的他们在看见曹操的政策后,自然是欣喜若狂,一蜂窝地涌进了曹操的集团里。
所以曹操便是靠着这一制度很快组建好了自己的班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干部,可以帮助自己治理地方。
而郭嘉加入曹操后,也很快了解到了曹操的想法。再加上他自己也是寒门出生,所以也是很支持曹操的举动,曹操自然比较喜欢他。
2、固执己见的杨修
前面说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得到了不少寒门子弟的拥护和效忠。可同样曹操这一举动也得罪当时不少名门望族。他们靠着“举孝廉”获利,并一直延续家族,自然不喜欢曹操的“唯才是举”。
不过因为曹操势大,不能反抗,才没有公然反对。可在其他方面,这些人却一直反对“唯才是举”制度,作为天下名门,弘农杨氏,自然也反对。
杨修作为杨氏的继承人也是坚决反对“唯才是举”制度的实施。但因为政局的动荡不得不任由制度实施。所以尽管杨修在任曹操主簿的时候,甚得曹操喜爱,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还是和曹操有了矛盾。
所以曹操更喜欢和自己一条心的郭嘉,而不是和自己理念向对的杨修。
真聪明和小聪明:
但对于一个合格的枭雄来说,单纯的喜爱不是曹操要杀杨修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原因相结合的最终决定。
1、真聪明——郭嘉
郭嘉虽然和曹操理念相合,但这绝不是他得曹操喜爱的主要原因。
建安二年,曹操征讨张绣失败,士气大跌,而袁绍又来信羞辱曹操,气得曹操想打人,但又担心打不过,只能一个人躲在屋里生闷气。
郭嘉知道后,找到了曹操,向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帮助曹操重新振作了士气,也让曹操有了更加明显的长远目标。他也因此成为了曹操集团的智囊核心。
除了帮助曹操重提信心外,郭嘉还帮助曹操顺利擒杀吕布,夺得徐州,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当然更让郭嘉得曹操喜爱的是,在建安五年到建安七年之间,郭嘉帮助曹操先是大破刘备,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使得曹操成为了实际上的北方霸主。
可以说曹操能顺利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诸侯,郭嘉功不可没。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功臣。
如果说在军事上大发异彩的郭嘉是夺得曹操喜爱的根本原因。那么不参与政治,洁身自好的郭嘉,是真的深得曹操之心。
当时曹操儿子众多,优秀的如曹植、曹丕、曹彰,都是曹操到心头好。每一个都是曹操后继无人的优良选择。
本来曹操最为喜爱曹彰,但曹彰英年早逝,继承人只得从曹植、曹丕中选择。当时曹操集团的很多人都选择了一个公子下注,唯独郭嘉没有参与,不管谁来游说他,他都不表示自己支持谁。
本就被继承人搞得焦头难额的曹操,发现自己最倚重的谋士没有参与争位之事后,自然很是开心,对郭嘉也更为喜爱。
所以说,郭嘉能得到曹操到喜爱,既是他能力出众,也是他洁身自好的原因。
2、小聪明——杨修
我们前面说了郭嘉之所以讨曹操的喜爱,接下来说,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讨厌。
杨修在给曹操当主簿的时候,因为他能力出众,办事得力,一度非常得曹操喜爱,并多次说过“自己没有杨修聪明”,赞叹他的才华。
但杨修却日渐得意,做事也越发嚣张,著名的便是“一合酥”事件。杨修靠着自己的聪明肆意地揣测曹操的想法。作为一名君主,曹操自然不喜欢手下能把自己的心思猜得一清二楚,所以便开始疏远杨修。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对于曹操来说,虽然讨厌,但不并影响他对杨修的欣赏。为杨修引来杀身之祸的是杨修参与到了立储事件。
当时曹植和曹丕争位,杨修早早地便下注曹植,一直帮助曹植。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的确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可曹植做事越发不合规矩。
杨修本想和他保持距离,不再来往,但由于前面交往过深,就算自己想疏远他,也根本不现实。无奈的杨修只好陪曹植一条路走到黑。
但好景不长,曹操得知了杨修帮助曹植的事,知道了曹植是在杨修的帮助下才通过自己的考验,这让曹操大为恼火,写信给杨彪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也是在这时,曹操对杨修起了杀心。而在后面“鸡肋”事件后,曹操便顺理成章地将杨修处死。
总结:
杨修和郭嘉都是曹操的谋士,论才学、智慧二者不相上下。但论眼界和谋略,郭嘉明显胜于杨修。论对人心的了解,郭嘉更是胜杨修一大截。
所以郭嘉能得曹操喜爱,并被他多次赞叹。靠的是他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杨修则相反,多次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