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落下帷幕。
东洋蕞尔小国,竟打败了天朝上国,“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奇耻大辱,不但刺激了普通百姓,也刺激了当时读书人,更刺激了当时帝国统治者,尤其是年轻光绪皇帝。
当时皇帝,年仅24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年轻皇帝不理解:
为什么遍地开花洋务运动,敌不过明治维新?
为什么吾国四万万人,敌不过对方三千万人?
为什么一百万士兵,打不过对方二十万人?
举国也是舆论嚣嚣:
有人指责李鸿章,有人痛骂翁同龢,还有人指桑骂槐,批评老佛爷的。
原因纷纷,但有一条意见,被大家认可了:国家需要变革了,再不变,大清真的就要亡了!
如何变?
康有为和梁启超指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改制度;而明治维新,既学技术,又改制度。
简而言之,洋务运动学的是“皮毛”,明治维新改的是“骨肉”,“皮毛”打不过“骨肉”,这是失败根本原因!
年轻皇帝被康梁思辨深深打动,祖宗基业,不能毁在我的手里。
三年后,公元1898年6月11日,年仅27岁青年皇帝,在康梁辅佐下,毅然决然,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脱胎换骨的改革。
政治上,开放言路,精简机构;
经济上,工商立国,鼓励民企;
文化上,破除迷信;
教育上,废除八股,兴办西学;
军事上,裁减绿营,改用西洋制度;
甚至还要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内阁制。
这样改革,不可谓不深刻,但就是如此“剐骨疗毒”改革,仅仅过了103天,就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被囚禁黯然收场。
原因何在?
表面原因当然是袁世凯反水,慈禧镇压导致的。
但是,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假如慈禧站在光绪一边,或者袁世凯完全拥护光绪,这个变法是不是一定能够成功?
我的理解,改革,需要造就一个利益群体。
只有某个群体,能够在改革中获得巨大利益,这个群体,才有玩命保护改革的动机。
我们分析这场变法,谁获益,谁受损?
精简机构,势必会得罪旧的官僚集团;
鼓励民企,势必会得罪垄断的官商集团;
废除八股,得罪旧的知识分子;
裁减绿营,更是得罪了官宦子弟;
即使破除迷信,也是冲击了广大群众旧的思想框架。
动上层人利益,和动下层人思想一样,都像刨人祖坟,难度可想而知。
获益的人太少,得罪的人太多;
支持的太少,反对的太多;
拥护的太弱,反对的太强;
所以,我说,即使慈禧完全交权光绪,即使老佛爷亲自操盘,这场变法也未必能够成功!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