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一年(前196年),春,长安城南隅的长乐宫钟室。那位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很快就要死了。
临死前的韩信,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萧何,不仅骗了自己,还与吕后合谋要除掉自己。
韩信这一生,无疑是成功的,可若无萧何,他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韩信。这么说来,究竟是该感谢萧何,还是憎恨萧何呢?
受尽饥饿与侮辱
在韩信出生的时候,秦国尚未统一,按照他的出生地淮阴县(今江苏淮安)来看,他应当属于是楚国人。
早年间的韩信,贫穷不说,还不愿从事农耕生产,也不愿做些小买卖,整日游手好闲,经常到别人家去蹭吃蹭喝。
邻居起初也客气,但日子久了难免厌烦,终于有一天,邻居忍无可忍,故意没给韩信准备饭食,结果韩信倒是生气了,赌气去了别的地方,再也没回来。
从那以后,韩信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吃饭都成了问题。
除了挨饿,更糟糕的是,还要遭受别人的侮辱,那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胯下之辱”了。
死里逃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随着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场大规模的“反秦”运动爆发了。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这句话对起初的韩信来说,根本不适用。他先后效力于项梁、项羽、刘邦,均不受重用,甚至还差一点丢掉了性命。而这件事,也引出了韩信这一生最该感激的第一个人——夏侯婴。
当时,韩信犯了法,夏侯婴则负责监督对这14名犯人的处决。
只见13颗人头一个个落地,轮到最后一名犯人时,那犯人竟大声喊道:“主上难道不想成就伟业吗?为何要杀我这种壮士!”
夏侯婴见此人挺有志气,便让刽子手停止挥刀。
通过与这名犯人的交谈,夏侯婴得知他叫韩信,夏侯婴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这事告诉了刘邦。尽管如此,刘邦仍然看不上韩信,见都懒得见他,只是给了个小官。
但不管怎么说,韩信总算是逃过一劫。
成也萧何
那段时期的刘邦,饱受挫折,接连打了好几场败仗,以至于他手下有几十名将领都对他丧失信心,离他而去。
在这样压抑的情况下,韩信也感觉无法在刘邦帐下找到前途,于是,也跟着跑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半路上,突然有人骑马过来叫住了他。骑马的人,正是萧何。
萧何从刘邦起义时就跟着他,是他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但萧何不仅仅只是管杂事的,他更善于识别人才。
在与韩信的几次深入交谈中,萧何发现了韩信过人的军事思想,以及对天下形势的透彻分析。因此,当萧何听说韩信离去时,心有不舍,便迅速骑马追赶,试图将其挽留。
而此时的刘邦,得知萧何离开,犹如火上浇油,令他又焦急又愤怒。
好在一切只是误会,而这场误会的发生,终于让刘邦开始关注“韩信”这个名字了。
萧何的话语权,比夏侯婴有分量的多。在他的举荐下,韩信居然从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即最高军事统帅。
如同一只黑鹰
韩信也没有辜负这份破格提拔,在被任命为大将军后,他迅速率领汉军越过秦岭,开启北伐的征程。
很快,汉军成功收复三秦,而从次年的八月开始,韩信更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先后拿下代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
在此过程中,韩信曾上演声东击西、背水列阵、断水塞流等神来之笔,充分展现了其“兵仙”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直至最后在垓下逼得项羽自刎,韩信在战场上无一败绩。
可以说,汉朝的领土,有一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然而,如此巨大的功劳,却成为了刘邦对其控制和防范的理由。早在韩信东征时,刘邦就像一只黑鹰,时刻盘旋在韩信的头顶,一次又一次地飞下来,夺走他的军队和兵权。
韩信对此毫无怨念,他理解刘邦,对刘邦依然忠心,这是因为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以及对萧何无私推荐的感激,已经深入他的骨髓。
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他对韩信的打压,变得更加严厉。有人诬陷韩信谋反,刘邦借此机会,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把他带到了国都。
但是,打压并未结束,而接下来夺走的,可不只是兵权和官爵这么简单了。
败也萧何
四年之后,巨鹿太守陈豨举兵反叛,刘邦御驾亲征。面对刘邦的征召,韩信称自己疾病缠身,无法参与。
不久后的一天,萧何来到韩信的住所,他还带了一个人,此人声称刚从前线返回,说陈豨已被斩杀。
萧何于是邀请韩信起床入宫,与列侯百官共同庆祝皇上的胜利。
韩信则依旧以病为由婉拒,萧何对他说:“即便在病榻之上,也要进宫庆贺呀!”
萧何的言下之意,是希望韩信明白人情世故的道理,以便以后在朝堂中能安稳些。
韩信对萧何一直有着深厚的信任,毕竟萧何是他的大恩人。当年,若不是萧何驾马挽留,并把他力荐给刘邦,他现在身处何方都未曾可知。
于是,韩信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随他一同入宫。
然而,进宫后,韩信并未见到萧何口中的“列侯百官”,他顿时察觉到了异常。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个时候,一群武士朝他冲来,把他绑了起来。
吕后这时缓缓走了出来,下令——斩杀韩信,夷灭三族。
临死前,韩信感叹:“真后悔当初未听蒯通之计,竟让我死在一个女人的手中。”
韩信死后,萧何望着韩信的尸体,这是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而他只是淡淡地说出了四个字“为国除奸”,此举一直为后人诟病。
那么,萧何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原来,有人上书吕后,指控韩信与陈豨秘密联手,称韩信已在京城布下内应。他们计划在夜色的掩护下,伪造圣旨,将那些服苦役的奴隶和罪犯释放出来,让他们袭击吕后和皇太子。
吕后知道这件事后,便想召韩信进宫,可又担心韩信不来,于是就与萧何商量,让其诱骗韩信入宫。
韩信谋反之谜
韩信的谋反事件,确切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中。不过,许多后世学者持怀疑态度,认为韩信的谋反源自统治阶级的虚构和强加。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仍处于刘氏王朝的统治。在这种环境下,或许是受汉武帝及相关大臣的要求,司马迁不能让汉朝的先祖们背负诛杀功臣的恶名。因此,他只好给韩信编造一个谋反的罪名。
而对于韩信是否真有反意,最有力的依据,就是他临死前提到的“蒯通之计”。
当时,韩信已经连破五国,坐拥赵、齐两个大国,“西楚霸王”项羽对他十分忌惮。
韩信手下的辩士蒯通,曾为韩信分析形势,认为他已经拥有决定天下的力量,而他所立下的功劳,实在太大,以至于刘邦无法赏赐,甚至会让刘邦感到一种害怕。
蒯通认为,眼下韩信的最佳选择,是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而倘若继续效忠于刘邦,恐怕韩信在为其击败项羽后,会被刘邦所除。
然而,韩信实在不忍心背叛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与刘邦,同时,他也相信,刘邦一定会反过来感激他的贡献,最后,便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前,刘邦已经有过强行剥夺韩信兵权的行为,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时机成熟,且受刘邦委屈的情况下,韩信依然对其忠心。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武涉、蒯通与韩信的对话,占据了整个作品的1/4,但对于韩信的谋反却是草草带过。(注: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辩士,劝韩信投奔项羽,未果)。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司马迁在文中如此安排,是在暗示后人——韩信从未有过谋反之心,他对萧何,对刘邦,对大汉始终忠诚。
而反观那萧何的行为,则是被后人诟病了千年。
许多人认为,萧何诱杀韩信实在是没有人性。当初,是他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而等到韩信为刘邦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后,萧何却终结了韩信的生命。
这么看来,也许萧何自始至终只是把韩信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而非真心赏识的好友。
不过,也存在不同观点,认为即使萧何对韩信有怜悯之心,也不能有任何表露,因为在那个时代,与犯罪者有关联的人,会受到严重的连坐。
对于这一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最能体会,他就曾因举荐李陵,而受宫刑。因此,萧何对韩信痛下杀手,并表现得极其冷漠,也许是为了自保。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吕后的影响。有人认为,杀韩信完全是吕后的决定。她为了巩固自己与儿子将来的地位,必须趁刘邦活着的时候,利用其威望,除掉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那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古代,一些开国功臣曾经为皇帝拼命打江山,而皇帝在得到江山后,为了稳固江山,避免异姓诸侯再次起势,只得想方设法将他们削除。
韩信正是这种典型代表,纵使他以前在战场上攻无不克,却终究在伟大的胜利过后,被权力的游戏抛弃,成为了悲剧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