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史,这个词在我们的历史中并不陌生,它原本指的是有封地的诸侯,在明清两朝时则演变成了巡抚、总督一级的高级官员。在古代,这是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领导官员,执掌民事和军事权力。而在这个体制建立之前,类似封疆大史的官职也是存在的,比如唐朝的节度使,拥有与土皇帝无异的权力,全权负责所辖地区的事务。然而,随着皇权逐渐集中和官僚制度的完善,封疆大史的权力逐渐减弱,最终沦为巡抚和总督这样的官职。
清朝中期,一个官职引人注目,即提督,地位为一品。提督主要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是清朝各省绿营军最高主管官员,统辖区域可达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是数十万平方公里。然而,尽管提督在品级上仍是封疆大史,但实权却不及四品知府。这一职位的官员几乎无人愿意接任,因为这个职位很难有所作为,更像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差事。到了清朝中后期,提督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变得无足轻重,他们过上了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游玩、喝酒,与妻妾厮混在一起。
然而,提督职位的权力不再是过去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开始削减提督的职权,防止其滥用权力。由于提督的权力过大,统治者逐渐减弱其职权,以防止其佣兵自重。在清朝中后期,提督变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差事,而提督们也只能过着混日子的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憋屈的是,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拥有直接向皇帝上密折的权利,而提督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意味着提督的命运和前途完全被总督和巡抚掌握,甚至连对皇帝上奏的权利都没有。
除了权力的缩减,提督还要面对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考核由总督和巡抚负责选择,即使是从一品的提督也无法摆脱这一制度。这使得提督的命运和前途都牢牢地被总督和巡抚掌握。在权势低下的情况下,提督甚至需要经常向他们说好话,以求得生存之道。
那么为什么清政府在设立了提督这一职位后,却不断削减他们的权力,使其变成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官职呢?原因很简单,朝廷通常会设立一些名过其实的职位,以便对某些官员实行明升暗降。另一方面,由于清朝对汉人的猜忌心态加剧,尤其是在统治者对八旗战斗力日益失望的情况下,提督这一由汉人担任的职务自然成为被猜忌的对象。因此,清政府采取逐渐削弱提督权力的措施,甚至将提督这一职位变成了一种闲差,使其沦为一个虚名而已。
总的来说,封疆大史的沧桑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制的变迁和统治者对地方权力的调整。提督这一曾经权倾一方的官职,最终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差事,这是时代变迁和统治者权谋的产物。提督们或许曾执掌重权,但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地位逐渐被淡化,成为过去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