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成功,尤其是需要长期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功归结于运气,显然是荒谬的。对于排他性结果的事件而言,参与到竞争中的竞争者必然不止一个,最终的获胜者可能侥幸取胜一两次,如果运气持续眷顾同一个人,那就得好好思量一番,到底是真正的运气使然,还是因为掩藏于运气表象之下的实力的结果。
明朝直接灭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手,但真正让明朝失去抵抗能力的,还是东北的后金(清)。如果说清朝最终夺取天下是运气使然,那么同样位于明朝周边的蒙古,乌斯藏,安南为何没能利用这样好的局势,为什么没能得到运气?他们所面对的条件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清军入关,看似是因为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但实际上是必然的,即使吴三桂没有投降,突破山海关对于清军而言,也绝非难事。
在军事上,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在东北可称得上是完全压制明军,辽阳之战,沈阳之战,广宁之战以及最后的松锦之战,清军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明军虽然击败了后金,但这两场战争都属于防御作战,且未能打出有决定意义的反击,因此对于辽东全局的掌控而言,后金始终牢牢把握着主动权。尤其是1640年的松锦之战,可以称得上是明清两朝在辽东的大决战,这场大战历时两年多的大战,以明朝关宁军主力十三万人几乎被全歼而告终,此外,锦州落入了清军之手,明朝在辽东耗费巨资建立的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此战之后,辽东对于清军而言,可谓是煮熟的鸭子,但由于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清朝内部皇位继承人之争激烈,故而入关大业有所拖延。
至于山海关,对于清军而言可以说构不成障碍。在山海关还未被攻破之时,清军就多次通过绕道蒙古等方式绕过山海关,杀入关内,最远几乎到达南直隶,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这说明清军入关并不一定需要突破山海关;再者,仅凭山海关是无法挡住清军的,山海关的作用发挥有赖于关宁锦防线,而松锦之战中首当其冲的锦州被清军夺取后,山海关的作用已经彻底丧失。因而,最终,即使吴三桂不开关,就凭其五万关宁军残部,没有粮食补给,孤悬一隅,迟早被清军攻下。
而清军对明朝的打击远不止军事上,更要命的是在经济上。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行政效率的降低,再加上皇帝的奢侈淫逸,明朝的财政早已枯竭,但后金军队的战斗力太过强大以至于明朝只能构筑坚固的防线固守。于是,关宁锦防线应运而生,然而此防线耗资巨大,对于本身已经亏空严重的明朝而言,是雪上加霜。后金给了明朝两杯毒药,要么主动进攻,在战场上被击败;要么拼防守,在财政亏空中灭亡。明朝为了辽东的战争需要,加征辽饷,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李自成之所以能屡次输得血本无归但很快便能东山再起,都是因为如此——百姓苦明久矣。可以说,辽东的战事,极大地推动了明朝内部农民战争的进程,扩大了农民战争的规模。
如此看来,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金(清)。而当清军入关之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明末乱局中,他才是问鼎中原的头号种子。这些关外来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垮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消灭了几个南明政权,基本扫清了天下,虽然南明的永历皇帝在入关十八年后才最终被清除,但绝大多数时间永历政权居无定所,连固定的根据地都没有,已经很难算得上是一个“政权”,以至于永历皇帝不得不让自己的母亲,皇后和太子接受天主教的洗礼,向罗马教廷求救。
因此,清军最终能够定鼎天下,靠的是硬实力,而非运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