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剧中,经常描绘将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的场景,然而对于这个神秘之地,许多人曾陷入混淆,误以为这是送犯人出家或扫塔的地方。实际上,宁古塔并非塔,而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起源于满族的“龙兴之地”,后来演变成为流放之所。
一、 宁古塔非塔
宁古塔一词最早见于《清大事志》,记载显示宁古塔始建于1608年,即明朝万历三十六年。根据民国《宁安县志》的记载,宁古塔并不仅仅是满语“塔”的意思,它与“塔”并无关系。实际上,“宁古塔”原为满语“宁公特”,其中“宁公”指的是“六”,“特”指的是“个”,因此,“宁公特”实际上是“六个”的意思。这源于纪念女真六大部族兴起的地方。后来在音译中,汉语将其错误地称为“宁公台”,再演变为“宁古塔”。
二、历史流变
宁古塔的具体地点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大致范围可以确定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中游一带。历史上,宁古塔还有新旧二城之分。宁古塔旧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而新城则位于今天宁古市所在的宁安镇。
1652年,为对抗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清廷派遣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次年将其升为昂邦章京。1662年,清政府决定将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首任将军巴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时期的战将,他在1666年将宁古塔将军衙门迁至新城。
三、发配宁古塔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为接收流放之人的地方。大量犯人纷纷走上通往宁古塔的道路。这些犯人包括官吏、文人、工匠、战俘,尤其是反清的汉族分子。尽管宁古塔曾是女真族的龙兴之地,但由于其偏远、荒凉且苦寒的环境,人们很难适应。物质条件之差只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被发配到这里的人基本上成为了终身奴隶,面临繁重的役使。因此,许多人宁死也不愿意前往宁古塔。
那么为什么清廷选择宁古塔作为犯人的流放地呢?首先,这里曾是女真族的龙兴之地,将犯人流放至此,清廷无需担心他们反抗的问题。其次,宁古塔的荒凉环境可以达到惩戒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流人难以逃脱。再次,由于此地地广人稀,清廷选择将人流放到这里,不仅可以“引人戍边”、建设边地,还能增强抗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