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说的礼是指统治者对百姓要施仁政,在社会道德中“礼”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伦理纲常方面。其实不光国家内部有明确的礼法规定,国与国之间也有严格的礼仪要求。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战争,其实行军打仗中也能体现礼仪,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一句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比如汉武帝让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即使扣押苏武19年,也没有伤他性命。
▲苏武牧羊画像
随着社会制度日益完善,使节越来越受重视,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更代表民族气节。并且使节发挥出的作用也逐渐丰富化,古时就有使臣做间谍刺探军情的先例。三国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战,而司马懿就是通过派遣使臣访问诸葛亮下属,得知其命不久矣从而采用拖延战,最终五丈原一战大获全胜,而诸葛亮果真累死在军营。
但有人可能会问,古今中外这么多场战争,难道从未有过斩杀来使的先例吗?其实还真有,不过后果很严重。
01
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内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此时的欧洲世界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工业革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率先崛起,并开始寻求海外扩张。
▲马可波罗旅游路线
《马可波罗游记》的盛名远扬,更是让西方人盯上了这个“遍地是黄金”的东方雄狮。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是英国对中国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56年,因西方列强不满足之前所得利益,于是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再次发兵逼近北京。在战争期间,清朝曾与英法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英方代表派人进驻北京与咸丰帝商议有关合约。
面对各种不平等条约,一向懦弱的清政府选择了妥协,甚至没有过多的争辩。
但是在一件事上,咸丰帝却较起真来。英方代表巴夏礼在谈判完毕后,面见完皇帝打算离开。但是按照清廷规矩,巴夏礼必须要行跪拜礼。
这位趾高气昂的英方代表怎么会答应这种要求,在西方只有囚犯才会下跪,他身为堂堂“日不落帝国”的外交大臣怎么能轻易下跪。因此巴夏礼在面见咸丰帝时,根本没有行礼,而是鞠个躬便扬长而去。
▲咸丰画像
02
巴夏礼潇洒的甩手走了,但清政府却大为恼火。
这几千年的规矩竟然被一个傲慢的洋鬼子打破了,咸丰帝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当即命僧格林沁将外交使团一行39人全部捉拿。
这个饱受后人诟病的窝囊皇帝终于挺起腰杆硬气了一回。
清廷是出了口气,可是西方国家都震惊了。这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国际惯例啊。清政府此举无异于挑衅开战,很快英法联军便举兵攻打北京。结果可想而知,不出三天清政府就陷落了。
前军大将僧格林沁逃跑,三天前才扬眉吐气的咸丰帝带着慈禧一路逃亡,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潇洒去了。
▲僧格林沁旧照
03
恭亲王奕?只好收拾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本来谈好的条约如今又全部作废。英法联军又在先前基础上加上了一系列新条约,为了给咸丰帝出口气,搭上了上百万白银和大片土地。好不容易把合约签订好,英法联军答应退兵。
可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先前派来的39人外交团只剩下19人了。
那20个人被虐待致死且死状惨不忍睹,粗糙绳子把他们手骨都累断了,炎热的夏天让腐烂的尸体爬满了蛆。
气急败坏的英法联军看到这些惨状决心给清廷一个教训。公元19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烧杀抢掠50天,把有着“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圆明园遗址
结语
清廷的教训太过深刻。而究其根本,还是当时政府的懦弱无能才导致统治者受到欺辱。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情此景,与清朝初期何其相似。然而到了咸丰一代,却腐朽如斯。从天朝上邦到饱受侵略,再到奋起反击,改革开放,中国这个东方雄狮最终还是苏醒了。今日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不再轻易受任何威胁。
参考资料:
《论语》
《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