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个大家特别熟悉的电视剧,叫做《军师联盟》,剧中的主角司马懿在众多的观众眼中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大家争议的点无外乎他是忠是奸,这边效忠的对象当然就不是汉朝,而是曹魏集团。另外一个喜欢讨论的点就包括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带兵能力,在前面提到的电视剧之所以精彩,要感谢负责编剧的常江老师,他相当的厉害,几乎完美地做到了从历史里寻找戏剧空间这件事情。因此能够带领大家跳出传统的人物能力上的高低比较,从而深入人性深处去思考那些艰难的人生抉择,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案例莫过于《虎啸龙吟》中空城计那一场戏,对选择退兵有了全新的意义,也让很多很早就对三国背的滚瓜烂熟的观众眼睛一亮。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在故事里,在现实中,司马懿他到底有没有可能是故意选择不打败诸葛亮。
空城计猜想
空城计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的虚构故事,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爱将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忙着擦屁股,就带着几千名士兵到西城搬运粮草,而司马懿则率了十五万大军直奔西城而来。面对双方悬殊的力量差距,诸葛亮选择在西城城楼之上焚香抚琴,以有恃无恐的姿态面对司马懿。在小说里面司马懿落下一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日大开城门,必有埋埋伏。”然后他就撤兵了,对于罗贯中小说这样的安排,其实有不少读者是不满意的。司马懿他是大军师,又不是第一天行军打仗了,对于作战险境有这么马乎的判断吗?对于蜀汉军队有多少兵力他怎么会不知道呢?
那么司马懿到底是怕伏兵,还是怕什么呢?《三国演义》读者的水准是越来越高,你说司马懿只是被诸葛亮一生谨慎的威名所震慑,这个脑洞实在是开得太大,女娲补天都未必能补的过来。所以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大家交代。
剧本是这样演的:西城楼下,司马懿从诸葛亮的琴声里面听见了这座城池是空的,他只要带兵进去就能拿下这座城池,甚至击败蜀汉第一人诸葛亮,得到人生为止最大的成就。然而诸葛亮的心思似乎是透过琴声传了过来,他警告司马懿,你可以进城,但是进城之后呢?回到朝廷,你就是大魏第一人了,听过功高震主吗?或许你不在意自己,但是你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一瞬间司马懿就像被雷打到了一样,下一秒他就传令退兵。司马昭在旁边问父亲大人为何要撤军,司马懿不敢答话。他心里想着我是怕失去了你们,杀了诸葛亮,我们司马家就完蛋了。他这一场戏,其实有一个我非常中意的结尾,那就是在幻境当中年轻的司马懿和年老的自己有过一场对话,很可惜这个对话内容跟本次主题相距较远,就此打住吧。
让我们回归正题,在虚构的故事里,在现实中,司马懿他有没有可能做出上面这种故意战败的选择呢?先来说说虚构的部分,其实电视剧的剧本会这样编是有他的理由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历史上真正有对决的记录实在是太少了,虽然大家知道空城计是假的,但是杜撰加入《三国演义》的桥段可以提升剧本的精彩性。
第二,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幻境中的对话有助于将角色的生命层次提升到和诸葛亮相等的高度,这里也颇有孔子和弟子闲聊,“大家为什么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呢。”那种味道。
第三,能够创造出现代编剧理论中的反高潮效果。这通常发生在冲突场合,观众期待一种普遍性的结局,例如空城计这个桥段,过去的三国历史剧多半是照着演义的情节发展,突然有一出戏打破了常规,观众期待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惊讶和失望,但是经过推敲之后发现好像是说服我了,进而产生回甘的效果,余味无穷。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很挑战编剧的人生经验,你不能够毫无逻辑的跳跃发展或者是做出看不出意义的神转折。
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有没有可能按照编剧假设的这种心思来想问题呢?我认为尽管空城计是假的,但是编剧的逻辑是通的。因为他找到了历史上的空白之处,简单的说是书上没有记载的地方要怎么想是你的自由,我们说的不是绝对的真相而仅仅可能是想象。
司马懿的政治斗争
司马懿这个人你如果去单看史料,他毕生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流露出要篡位的心思,最接近的一个事件很可能是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和非宗派的政治伙伴联手诛杀了大将军曹爽。
但是在我的理解中,这个事情的发生,司马懿的动机很可能只是政治斗争而非篡位行动,结果一路斗争斗着斗着就发现我好像有点强哦。这跟诸葛亮的情况有一点像,诸葛亮原本的职业定位也不是带兵打仗,刘备死后他开始带兵,打着打着就发现,其实这也不难,我好像略懂略懂。
会这样说的原因是其实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并没有掌握大权,当时魏国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权臣,知名不是很高,一个叫刘放,一个叫孙资,两人当时一个是中书监,一个是中书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担任国家天子,或者说是实质性领导人跟行政体系之间的关系连接,做彼此最重要的桥梁,这种人才其实非常难得,因为他们可以用一些台面下的方式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我们直接称呼他们两位桥王便是。大小桥服务曹魏政权30多年,掌握了很多皇室宗亲的大小机密事件。甚至这么说吧,他们拥有左右魏明帝曹睿遗嘱这样的影响力,而司马懿才是被左右的那个人。
以上故事细节我们之后再聊,讲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发现了,魏国末年,国内是派系林立,虽然司马懿根大小桥走得非常相近,但其实彼此之间也有一些利益上的矛盾,司马懿早在曹操时代只是很纯的文臣兼任陪公子读书的家庭老师,曹丕很崇拜这位功课优秀的大哥哥,等到自己继位之后也是信赖有加,甚至在遗留之际还指定司马懿当顾命大臣。可是你会发现曹丕的儿子曹睿对司马懿就没有那么信赖,父子不同调的原因是曹丕跟曹氏宗亲的关系没有那么好,但是小曹睿则希望可以重振宗亲会的荣耀,于是司马懿就被冷落了。
前面提到的桥王二人刘放、孙资大概是在这种情况下觉得可以拉拢司马懿,可是在他们眼中,恐怕也只是把司马懿当成一个容易操弄徒有虚名的老臣吧。高平陵之变过后,司马懿忙着政治斗争,保护自己的家族,隔了两年就过世了,而在政变爆发以前,司马懿也一直都不算是曹魏阵营当中最红的那一颗政治明星,但是能够保持自己处于一个亚军或者季军的状态。这是司马懿有意为之,还真的是无心插柳?我堂堂司马仲达跟别人斗争只是正当防卫,一不小心就帮儿孙未来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在那个虚构的时空里面,司马懿为了让家族发展而进入曹魏集团,殊不知爬得越高越难脱身,权力就像是一条毒蛇,你不用野心去喂饱它,总有一天会反噬主人。
结语
容我借古龙先生作为本文的结尾,司马仲达或许曾经站在西城前面叹息“一个人到了江湖,有时做很多事,都是身不由主的,战争也一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仲达,你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