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华三祖的血缘关系:炎黄非兄弟,蚩尤是远亲,源自同一祖先。
迪丽瓦拉
2025-07-21 14:32:50
0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搬运。

说起中国人的共同祖先,我们很自然会想到炎帝与黄帝,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众所周知,炎帝与黄帝是中华上古时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领袖。炎黄部族经过争战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族(汉族)的主体。

那么炎帝与黄帝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血缘关系?是不是很多人所说的同父异母兄弟呢?

另外,还有人认为蚩尤也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他与炎黄应该被合称为“中华三祖”,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从炎帝,黄帝,蚩尤三者的共同祖先说起。然后,再分析三者之间在上古历史中的恩怨纠葛,便可以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

炎黄的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华胥氏”。

华胥氏是中华上古时代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华胥氏部落是燧人氏与弇兹氏结合产生的后裔中的一个分支,后来发展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相传华胥氏孕育了女娲和伏羲,并且带领先民在中原大地开创了中华文明。所以,华胥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女娲伏羲兄妹结合生少典——少典是上古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

相传有熊氏部落与上古时代另一个母系氏族部落“有蟜氏”长期通婚。

少典先后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先娶任姒(正妃)生下炎帝(一般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后娶“附宝”(次妃)生下黄帝(轩辕)。因此炎黄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且炎帝为兄长。

但是,这里炎帝与黄帝是亲兄弟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把炎帝等同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存在争议。

考古结论表明:女娲、伏羲、少典所处的时代,与炎黄生活的时代相差将近一千年,所以双方难以成为上下两代,因而炎黄也成不了亲兄弟。

所以另一种观点认为炎黄其实并非亲兄弟,只是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同胞——他们的祖先是亲兄弟。

相传少典生“石年”和“勗其”(第一个字念xù),分别为炎帝(榆罔)和黄帝(轩辕)的先祖。

“勗其”生于姬水,以姬为姓。他继承了少典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之位,经过N代传承,到了我们熟知的黄帝(轩辕)手里。

具体传承过程为: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坚->节->赫胡->封胥->依卢->启昆->轩辕。

而“石年”则另立门户,于姜水流域建立了自己的姜姓部落,以姜为姓。帝位经过N代传承,到了炎帝(姜榆罔)手里。具体的传承过程是:

石年->临魁->承->姜黎->明->直->来->衰->榆罔(神农氏部落的末代领袖)

姜水与姬水都是上古时代渭河的支流。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位于今甘肃与陕西境内。炎帝(榆罔)与黄帝(轩辕)生活的时代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以上的帝位的传承也意味着血缘传承,但是上一任与下一任之间并不一定是父子关系。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姜石年就是那个“种五谷,尝百草”,发明种植业和中医药学的“神农氏”。他是炎帝(姜榆罔)的祖先,但是很多人把两者视为同一个人,这是有问题的。

笔者比较认同以上关于炎黄的谱系观点。如果它是正确的话,那么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少典娶有蟜氏两个女儿分别生下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个人认为,这里存在称呼和人名混淆的的谬误。具体来说:炎帝和黄帝最初的含义是对各自部落领袖的一种称呼,而不特指某一个人。

比如说,有熊氏部落的每一任领袖都可以被称之为“黄帝”,姜姓部落每一任领袖都可以被称之为“炎帝”(其中神农氏姜石年是第一任炎帝,姜榆罔是末代炎帝。)

但是鉴于姬轩辕与姜榆罔在上古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流传的过程中,“炎帝”与“黄帝”这两个词语可能被误用来特指具体的这两个人。

原本准确的说,轩辕是黄帝没错,但黄帝不一定是轩辕,因为有熊部落的每一任首领都可以称为黄帝。

同样的,神农氏是炎帝没错,但炎帝不一定是神农氏,因为姜姓部落每一位首领都可以被称为炎帝。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后人也将神农氏与炎帝(姜榆罔)等同起来。

再回到少典的传说,我们会发现:关于少典生了炎帝与黄帝的说法其实也没错,只是后人的理解出了错。少典所生的炎帝与黄帝,应该是指姜石年以及勗其,而非姜榆罔与姬轩辕。

(此处,直呼先祖之姓名只是为了准确表述,并无不敬之意。)

在伏羲少典之后的时代,神农氏创立的姜姓部落迅速崛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存在。在其强盛时期曾一统天下,取代了伏羲氏成为天下共主。

但是到了轩辕黄帝的时代,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而其末代首领姜榆罔(炎帝)因为不甘心天下落入轩辕黄帝之手,故此与轩辕黄帝发生了冲突,并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击败。

黄帝仁德并未赶尽杀绝,此战之后炎黄部落还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而炎帝姜榆罔则被黄帝委派到南方继续领导部落民众发展农业生产。

以上是关于炎帝与黄帝的血缘关系的解析。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蚩尤。

其实主流观点中,华夏族(汉族)的正统祖先就是炎黄,蚩尤往往不被看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上面这张世系图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蚩尤与炎黄族系有着血缘关系——他是炎帝的远亲。

具体来说,神农氏部落的第四代首领姜黎【姜承之弟】之子受封“黎”国,其子以父亲的名字“黎”为姓。到炎黄的时代,其后人“黎邛”生了九个儿子:黎贪、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其中长子黎贪就是蚩尤。

可见,黄帝(轩辕),炎帝(榆罔)以及蚩尤三者本质上都是远亲关系,并没有说炎黄在血缘上更亲近一些。那么为什么炎黄被认定为中华先祖,蚩尤却偏偏落选呢?

相传蚩尤曾是炎帝(榆罔)臣属,后自立门户,带领其8个兄弟在东夷建立了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迅速崛起,因其农业发达,武器先进,末代神农氏首领榆罔(炎帝)无法压制,还被蚩尤屡屡侵犯。炎帝榆罔只好向轩辕黄帝求助。

但黄帝一心发展农业生产,也不忍生灵涂炭,因此主动向蚩尤求和。蚩尤心高气傲,野心勃勃,拒绝讲和。炎黄联盟被迫迎战。

在蚩尤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黄帝部族曾九战九败(九:虚指,意为多)。但最终在涿鹿地区的决战中反败为胜,击败了蚩尤部队,并将蚩尤处死后身首异处埋葬。

涿鹿之战后,东夷地区的九黎部落民众只有小部分留下来,与华夏族进行了融合。

而大部分民众则南迁到湘鄂赣一带,与那里的三苗族融合。那么三苗族后来去了哪里?在尧舜禹时期,三苗族曾经起兵叛乱,被征服后,逐渐消失在离世长河中。

而现代彝族(夷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东巴族、都是三苗的后裔,他们尊蚩尤为先祖。

所以准确的说,蚩尤是现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正统先祖。但是华夏族(汉族)的基因里面也有一些蚩尤的成分。

如果从广义上讲,中华民族包含汉族与少数民族。并且从世系图中我们也看得出来,蚩尤与炎黄是同宗。所以把蚩尤算作中华先祖之一也是没有问题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文明发言,友善探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两... 现如今网恋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但是大多网恋都是见光死。其实在古代也有这种与网恋性质相同的恋爱,那就民...
原创 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刘... 刘备若收降此人,相当于多3个庞统,5个关羽,曹操必定难以得志 前言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英雄...
原创 哥... 引言: "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非常低调地活到2015年"。这是一段令人惊叹的话语...
原创 雅...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
济南大辛遗址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 在历城区工业北路以南奥体中路以西,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出土了商都殷墟以外的首片商代甲骨卜辞,有大...
驰骋沙场:统治中世纪战场的骑士 在通常印象中,中世纪的战场似乎永远只属于骑士。这种理解虽有点片面,但大体上符合时代特征。这些贵族最根...
原创 大...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清朝末年发生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这些事儿听起来跟编故事似的,但还真就发生了...
瞭望 | 董臻:博物馆“翻译家... 按:刚刚过去的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统计,今年截至8月底,全国6...
王仁湘教授寄语青年学子:人生在...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雷远东 “通天”的青铜神树,展现祭祀场景的青铜神坛,大立人青铜“外衣”上...
法国学者会聚津门回望北疆历史 在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由法国科学家创建的北疆博物院历久弥新。20日,“交流互鉴 传承创新”天津自然博...
湖南耒阳发现东汉晚期珍贵墓葬 新京报讯 据文旅湖南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8月至9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耒...
原创 古... 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辈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宗族间辈分是...
原创 沙...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千禧。每天我都会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看完觉得有趣的话,还请麻...
原创 王... 王者荣耀里面很多英雄,都有着有趣的典故。比如百里玄策,就是唐朝神人——王玄策。他作为个毫不起眼的文官...
原创 原... 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当时十停好汉去了八停,大和尚鲁智深也重伤坐化了,宋江先是给鲁智深上完香后,才想起自...
原创 晚... 图为一组拍摄于晚清末年的人物老照片,这组珍贵的老照片非常详细且直观的记录了一百多年前的百姓生活场景及...
原创 末...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我的前半生》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影射、...
原创 康...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从8岁就登基...
人才兴邦,点亮民族未来之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才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核心力量。“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