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书中记载,在关羽年少的时候也是因除暴安良,杀死了当地的恶霸才离开家乡。除此以外,对关羽的身世并没有更多的介绍,在清人修编的关帝志中记载,山西运城常平村关帝家庙进行了翻修,人们在关羽的衣冠冢前的一口枯井发现了一方墓碑,其中详细的记载了关羽的生平。
来,在这块墓碑也是记载了关羽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关羽的父亲关毅一直有饱读诗书。而关羽也是在成年后,和同乡的女子胡氏结为夫妻,两人也生下一子,取名关平。而在《三国演义》中,关平为关羽的义子,可见是错误的。再者,关羽要比刘备还要年长一岁,但在《三国演义》中显示,刘备为桃园三结义中年纪最长的一位,这一点其实也是错误的。可以说,运城挖出关羽石碑也是揭开关羽真实身世,同时,也解开了千年的误解。
一九九六年六月,长沙市第十一建筑施工队正在长沙市五一地下商场施工,一位很普通的施工工人在挖掘过程中,挖出了一枚竹简,上面模模糊糊书写了许多字。这位工人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也看不懂竹简上写得什么。但他隐约觉得这枚竹简很有价值,就上交给了施工队队长。施工队队长又逐级上交,最后这枚竹简被上交到了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局。长沙市文物局立即组建考古队,到竹简发现地进行调查,发现这是一批规模十分庞大的汉代简牍群,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后,他们立刻开始抢救性发掘。发掘后将这批简牍定名为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记载了三国东吴嘉禾元年(232)到嘉禾六年(237年)荆州地区的经济情况和部分历史事件。对于那位工人最初发现的竹简,文物局的专家很快便读出了竹简上的汉字:
上中下品户数薄。其七户上品,其一百一十九户下品。[注:原竹简上无标点,为汉隶。“上”字为补字。]
关羽剧照
这则竹简记载了几个重要信息。第一,关羽统领荆州时期(建安二十四年及以前),长沙地区上品、中品和下品户数。第二,上品户的老百姓和下品户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来往。第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这一年战死),上品老百姓和下品老百姓之间发生了互相侵罚的事件。如果熟悉《三国志》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中,详细记载了吕蒙率领吴军偷袭荆州的过程,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可以和上述竹简内容结合起来看:
(吕蒙)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屯候城防遂溃……(关)羽使人与(吕)蒙相闻,(关)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关)羽吏士无斗心。
吕蒙剧照
大意是,吕蒙到了荆州南郡,收了糜芳和士仁,荆州发生了内部溃败。关羽得知消息后,派人前往询问吕蒙,关羽派去的人回来后,私底下互相交流,才知道自己在荆州的家人全部安然无恙,因而关羽的将士都没有心思战斗了。所以咯,原因比较清楚了,关羽之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糜芳和士仁投降东吴,而是荆州内部矛盾所致,这一矛盾,导致荆州内部自动溃败,也导致关羽军队无心恋战。陈寿生活的时代,对于历史哲学的认知是很朴素的,这种朴素的认知,很容易将历史事件的走向归结于个别主要人物,而非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糜芳和士仁的背叛,甚至连主要原因都算不上。产生导火索的根本,还要从当时的经济基础上面找:荆州内部贫富差距过于悬殊,阶级对立问题突出。
关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在三国时期,除了吕布最强武将的就应该称得上关羽。也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后来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世人也是尊称其为“武圣”,并且关羽也是中国历史上“义”的代言人,其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也是一直被人们所夸赞。
在建安14年,关羽也是因为大意而战败于麦城,被东吴军队团团包围。无奈在下,关羽和他的长子关平一同出走麦城,和东吴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最终一代名将在大雪纷飞的逃亡路上,被东吴人俘获,最终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