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恩来火化前,乔冠华大声痛哭不肯松手:我做你子女送你最后一程
迪丽瓦拉
2025-07-22 02:32:47
0

1976年1月8日,一个寒冷的冬夜,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离开了我们。次日凌晨,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各单位纷纷降下半旗,以示哀悼。

在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无数人前来送别。但在这众多悼念者中,有一个人的举动格外引人注目。他紧紧抓着周总理的棺椁,泣不成声,大喊道:"总理,您没有子女,就让我当您的儿子,我来送您一程!"

这个人是谁?他为何如此悲痛?他与周总理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

一、乔冠华:从哲学博士到外交家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乔冠华无疑是一个闪耀的名字。他的人生轨迹,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哲学博士,再到新中国的外交家,充满传奇色彩。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地主家庭。得益于优渥的家境,年少的乔冠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私塾和高小阶段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乔冠华的学习生涯堪称神速。通过不断跳级和插班,他在16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同届最年轻的学生。这份天赋和勤奋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乔冠华的求学之路并未停歇。他先后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德国图宾根大学深造。在德国,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在异国的乔冠华,内心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在德国的学术梦想,决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乔冠华选择了新闻工作作为他报效祖国的方式。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乔木",开始在《时事晚报》上发表社论。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写下了100多篇文章,总字数超过50万字。

乔冠华的文章犀利辛辣,充满激情。他的笔触如同利剑,直指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这些文章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传到了延安,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

毛主席在读过乔冠华的文章后,对身边的人说:"你们有没有读过乔木的文章,此人写文章很有气势,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腾,我看此人的文章比得上两个坦克师。"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对乔冠华才华的最高肯定。

乔冠华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现。1940年,当纳粹德国发动对法国的闪电战时,世人都对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的法国军队抱有很高期望。然而,乔冠华却一语惊人地断言:"法国三天之后必投降!"

这个预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嘲笑乔冠华疯了,一些外国同事甚至因此生气。但是,历史证明了乔冠华的正确。法国果然在三天后不战而降,这一预言也让乔冠华在新闻界声名鹊起。

乔冠华的才华和爱国热情很快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注意。在香港期间,他主动找到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表达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做出了一个重要批示:"如果我们能够让乔冠华入党,就等于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就这样,在廖承志的介绍下,乔冠华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不仅是他个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他从一个单纯的学者开始向革命者、外交家转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在这危急时刻,乔冠华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协助大批民主人士和爱国志士撤离香港。他日夜奔波,最终成功帮助上百名知识分子安全撤离。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乔冠华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为他日后的外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哲学博士到新闻工作者,再到党的地下工作者,乔冠华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然而,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学识、文笔、洞察力和组织能力,都将在未来的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周恩来与乔冠华的初次相遇

1941年末,乔冠华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与周恩来的初次相遇,这次相遇不仅影响了乔冠华的人生轨迹,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

1942年初,乔冠华奉命前往重庆,开始了他在《新华日报》的工作。《新华日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合法报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在这里,乔冠华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

当时的周恩来已经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新华日报》的社长。初次见面,周恩来就对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详细询问了乔冠华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情况,并对乔冠华在香港时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恩来敏锐地发现,乔冠华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和政治敏感性。这正是党和国家在未来外交工作中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周恩来决定亲自培养这位年轻人。

在《新华日报》工作期间,乔冠华主要负责撰写社论和国际新闻评论。周恩来经常亲自指导乔冠华的写作,有时甚至会修改他的文章。在周恩来的悉心指导下,乔冠华的政治素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1944年,一件特殊的任务让乔冠华有机会更深入地接触周恩来。当时,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来华调解国共关系。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与之谈判,而乔冠华则被指派为周恩来的翻译和助手。

在与赫尔利的多次会谈中,乔冠华亲眼目睹了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周恩来机智灵活、谈吐不凡的表现,给乔冠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经历无疑为乔冠华日后的外交生涯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国共两党开始为战后局势展开激烈角逐。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他指派乔冠华前往香港,负责与国际新闻界联络,宣传中共的政策主张。

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局势普遍不了解,许多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存在误解。乔冠华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语言优势,成功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共的声音,为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国共关系持续恶化,内战一触即发。周恩来再次将乔冠华调回重庆,安排他参与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在这期间,乔冠华有更多机会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周恩来的工作方法。

周恩来的工作作风给乔冠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局势紧张,周恩来依然保持着冷静和理性,他总是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突破口。这种冷静和智慧,日后成为乔冠华外交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7年,国共谈判最终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这危急时刻,周恩来再次展现了他对乔冠华的信任。他安排乔冠华负责中共南方局的撤离工作,这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危险的任务。

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乔冠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组织了数百名党员安全撤离重庆。这次行动不仅保护了大量宝贵的党员干部,也进一步赢得了周恩来的赞赏和信任。

从重庆撤离后,乔冠华被安排前往香港,继续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在香港期间,他不仅继续宣传党的政策,还积极收集国际情报,为党中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他亲自给乔冠华发电报,要求他立即回到北平(现北京),准备参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

三、周恩来的亲自培养与乔冠华的外交生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外交工作尤为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他多年来一直培养的乔冠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部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深知乔冠华的才能和潜力。他亲自安排乔冠华进入外交部工作,并指定他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这个任命可谓恰如其分。乔冠华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加上他在国际事务上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很快就在新的岗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乔冠华开始了他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是对新中国军事实力的考验,也是对其外交能力的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他指派乔冠华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参与联合国停战谈判。

在板门店的谈判桌上,乔冠华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敏锐的判断力,多次在与美方的交锋中占据上风。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关注,也进一步赢得了周恩来的赞赏。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意义重大。周恩来亲自率团与会,并再次将乔冠华带在身边,担任代表团发言人。

在日内瓦会议上,乔冠华再次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他不仅在正式会议上表现出色,还在会议间隙与各国记者积极交流,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立场。他的表现让周恩来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外交家的影子。

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里程碑。周恩来再次带领乔冠华参会,并给予他更多的重要任务。

在万隆会议上,乔冠华不仅继续担任代表团发言人,还被周恩来指派负责起草重要文件。他起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广泛认可,成为此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随着乔冠华在外交舞台上的不断成长,周恩来对他的信任也越来越深。1958年,周恩来决定提拔乔冠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这标志着乔冠华正式成为新中国外交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在担任副部长期间,乔冠华参与了许多重大外交决策的制定。他不仅在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展开重要外交活动。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委派他担任新闻发布会的主讲人。乔冠华在发布会上的出色表现,有力地阐释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周恩来再次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乔冠华,派他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

在联合国大会上,乔冠华发表了著名的"恢复合法席位"演说。他的演讲不仅阐明了中国的立场,还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广泛赞誉。这次成功的外交行动,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迎来重大转折。在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中,乔冠华再次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不仅参与了会谈的准备工作,还在具体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到后来的副部长,再到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周恩来的精心培养下,逐步成长为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和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不仅是乔冠华的领导,更像是一位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他对乔冠华严格要求,同时也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正是这种亦师亦父的关系,让乔冠华在外交舞台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

然而,就在乔冠华陷入困境之际,周恩来再次伸出了援手。尽管身处"漩涡之中,周恩来仍然没有忘记保护自己多年培养的外交人才。

1967年2月,周恩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设法将乔冠华从"牛棚"中解救出来。他以国家外交工作需要为由,将乔冠华安排到外交部办公厅工作。虽然职务有所降低,但至少保证了人身安全。

1969年,中苏边境爆发珍宝岛事件。面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他以国家需要为由,将乔冠华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安排他参与起草对苏外交文件。

这次调回,无疑给了乔冠华一线希望。虽然他仍然处于被批斗的状态,但至少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在周恩来的庇护下,乔冠华得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尼克松即将访华,国家急需经验丰富的外交人才。周恩来再次想到了乔冠华,决定让他参与中美建交的准备工作。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乔冠华再次遭到批斗。一些激进分子指责他是"美国特务",企图阻止他参与中美建交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再次挺身而出。

周恩来亲自出面,强调乔冠华的专业能力对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处理对美关系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使用最优秀的外交人才。在周恩来的坚持下,乔冠华最终得以参与中美建交的准备工作。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乔冠华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了会谈的准备工作,并在具体会谈中担任翻译。他出色的表现,再次证明了周恩来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周恩来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多次在中央会议上为乔冠华辩护。他强调乔冠华在外交工作中的重要贡献,指出这些无端指控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外交工作。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对乔冠华的批斗最终得以平息。

1974年,乔冠华终于得以重返外交部工作。尽管职务有所下降,但他仍然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这无疑是周恩来多年来坚持保护的结果。

四、周恩来逝世后乔冠华的命运与对周恩来的怀念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全国上下。对于乔冠华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更是失去了多年来一直庇护他的恩师和父亲般的人物。

周恩来逝世后,乔冠华依然坚守在外交岗位上。然而,失去了周恩来的保护,他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乔冠华成为了某些人打击的目标。

1976年10月,这本应是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正常化的开端,但对乔冠华来说,却成为了新的灾难的开始。

1977年初,乔冠华被免去外交部副部长职务,调任外交学院院长。这次职务变动,表面上看是平调,实际上却是一种变相的贬低。然而,乔冠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外交学院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培养新一代外交人才做出了贡献。

1978年,乔冠华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这个任命看似是对他学术能力的肯定,实则是将他进一步边缘化。然而,乔冠华并未就此放弃。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为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处境艰难,乔冠华始终没有忘记周恩来对他的培养和保护。他经常在私下场合回忆起与周恩来共事的日子,讲述周恩来如何在危难时刻保护他,如何耐心指导他的外交工作。

1979年,乔冠华在一次非正式的学术讨论会上,回忆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情景。他提到,正是周恩来的信任和支持,才使他有机会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那场著名的演说。这次回忆,让在场的人深深感受到了周恩来对人才的珍视。

1980年,乔冠华在一篇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如何多次保护他。他回忆道,每次遇到政治风波,周恩来总是设法将他调到安全的地方。这些回忆,充分展现了周恩来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国家人才的保护。

1981年,乔冠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向家人讲述了周恩来如何亲自指导他处理外交事务的细节。他提到,周恩来不仅关心工作,还经常询问他的生活状况。这些细节,展现了周恩来作为领导人的亲和力和人性化。

1982年,在周恩来逝世六周年之际,乔冠华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在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深深怀念。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篇文章并未公开发表。

1983年,乔冠华在一次私人谈话中提到,周恩来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他说,周恩来不仅教会了他如何做外交工作,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这番话,道出了周恩来对乔冠华的深远影响。

1984年,乔冠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回顾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他特别强调了周恩来在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中的关键作用。这次回顾,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肯定。

1985年,乔冠华退休。在退休仪式上,他再次提到了周恩来对他的培养。他说,自己的一生都在追随周恩来的脚步,努力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贡献。这番话,充分表达了他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

退休后的乔冠华,仍然时常回忆起与周恩来共事的岁月。他经常在各种场合讲述周恩来的故事,传播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尽管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周恩来的精神遗产。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乔冠华都没有忘记周恩来对他的恩情。在他临终前的嘱托中,特别提到要将自己珍藏的一些与周恩来相关的物品捐赠给国家。这些物品,是他与周恩来之间深厚感情的见证,也是一段重要历史的见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说到汉奸,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汪精卫,但是这篇文章,却要让大家记住另外一个大汉奸王揖唐。 年少确...
原创 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苏联,国力雄厚,军力强大,科技发达,可谓如日中天,经过与美国三十多年的冷战,逐渐占...
原创 参...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国军第九军乃是杂牌部队,由第四十七师和第五十四师组建而成。 第四十七师原本系孙...
原创 陕... 众所周知,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在陕西建都。陕西省的历...
原创 他... 前言: 1948年,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期。 可就在急需用人之时,毛主席却下令枪毙了曾经击毙过日军中将...
原创 溥... 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因为正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才导致了中国后来变得非常落后,竟然沦为了...
原创 明... 世人皆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却不知内阁首辅竟成了新的"宰相"。那些位高权重的首辅们,在朝堂之上呼风唤...
日本芯片惨案 “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 上世纪七十年代,战后快速发展的日本半导体产业遭遇到美国的“黑船叩关”,美国...
原创 成... 傅友德也是明朝开国大将,骁勇善战、英勇无比、百战百胜。就算是在大明建立后,平定巴蜀,横扫漠北,一生可...
原创 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朝晚期思想腐朽,军队溃败,所以才会导致清王朝的灭亡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但是所有的事...
古祠流芳数百载,今日重建续根脉 扬子晚报网9月24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魏宏伟) 斗拱飞檐,雕梁画栋……9月23日,能工巧匠们...
原创 张...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五虎大将的名声,所谓虎父无犬子,五虎大将的后代们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是蜀国建国...
原创 晚... 晚清广州照相馆人像作品。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
原创 “... 宋朝官场 对于官吏的绩效考核制度,每个朝代都有,但是每个朝代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不同的考核内容和...
原创 清... 在所有清宫剧中,不管是《甄嬛传》还是《延禧攻略》,抑或是其他清宫剧,妃子都喜欢喂皇帝吃葡萄,为什么不...
原创 明... 文/寂寞的红酒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大明帝国曾是世界第一强国。鼎盛时期的明朝国力强盛、军...
原创 举...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首童谣诞生于汉末桓帝、灵帝年间。当时卖官鬻爵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
原创 孤... 为了您更佳的阅读体验,点个“关注”,我会每天给您更新娱乐资讯。 在电视剧《孤舟》所描绘的抗战岁月那混...
东西问|李孝聪:近30年越洋“...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近30年越洋“寻宝”,只为长城古地图 ——专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
原创 回... 李斯,被誉为千古一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他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至此,开启了华夏两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