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故事流传很广。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自咸丰四年(1854)正月曾国藩衡阳出兵起,李元度就出任曾国藩幕宾,帮助办理营务。这年三月曾国藩靖港兵败、退居长沙城外妙高峰时,曾两度想自杀,被李元度等幕僚所救。多年来,曾国藩视李氏为莫逆,感念非常。
咸丰六年九月,李元度抚州营寨被太平军攻陷,第一次被曾国藩弹劾:“即选同知李元度,调度失宜,请旨革去花翎、同知,仍以知县候补。”但其中,并无“屡败屡战”之语。
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奏调李元度为安徽皖南道,令其接防徽州,李元度只坚守一天一夜徽州即告陷落,祁门东部防线为之丧失,湘军粮道受到严重威胁。
最初几天里,由于太平军包围,音讯难通,曾国藩一直不知李元度的下落,以为他已经殉难。当时在给胡林翼和曾国荃的信中,曾国藩还后悔不应让李带兵。但很快,曾国藩得知李元度并未殉难,逃出后游走于“浙江衢州、江西广信等处”,迟迟不回祁门大营。于是,曾国藩决定具折参劾李元度。
咸丰十年九月十六日,曾国藩上折参劾李元度:“至徽州之陷,皖南道李元度躁扰愎谏,既不稳修营垒,又不能坚守待援,仅守一昼夜而溃。贻误大局,责无可辞!……相应请旨将李元度革职拿问,以示惩儆。”但通读全折,也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
对于李元度这种擅自逃离的行为,曾国藩自然十分恼怒。不久,曾国藩在代弟弟曾国荃上谢恩折时,附《参李元度片》,第三次弹劾李元度。曾国藩在参折中上告朝廷,李元度所收复的两个城池均为太平军先自退出,并无克城之事;而且他使得杭州城失陷、王有龄殉难,属于“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法难宽宥,情亦难恕”。
为此,曾国藩提请朝廷将李元度革职,交时为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差遣,对“安越军”进行裁汰精简。但此折片中,同样也没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多次参劾李元度,但参折中并没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遍查史料,也都没有如传言所说的“屡败屡战”之语。由此推测,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说法,是后人因其用兵、做事能坚持并因此走出困厄、成就大功而附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