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政权的故事,例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元朝末期的混战局面。当时,明玉珍控制了四川、重庆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几乎就是蜀汉的翻版。但是,在元末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控制天府之国的明玉珍,为何无力与陈友谅、朱元璋争霸天下呢?
首先,我们聊聊元朝末期的复杂局面。1351年,元朝爆发了规模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江南、湖广、两淮、河南、山东等地,堪称是群雄并起,出现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人物。当时,天下的局势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元朝镇压各地农民军,另一方面是各地红巾军之间的混战,还有一方面是元朝贵族将领、军阀之间的混战。言而总之,与汉朝末期非常接近。
不得不说,作为这一时代的文人,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元末明初时期的一系列真实故事,例如鄱阳湖大战、明玉珍入巴蜀等等。在天下混乱的局面下,一部分红巾军,一直在农民军阵营、元朝阵营之间反复横跳。例如控制苏杭等富庶地区的张士诚,自称大元吴王。同一时期的朱元璋,自称“大宋”吴王。
各地群雄历经反复争霸、混战以后,在南方地区,陆续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4个主要势力集团。其中,陈友谅集团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势力最强。张士诚控制了苏南、浙江、两淮的部分地区,一直让朱元璋如鲠在喉。至于朱元璋,控制了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的西部地区(南京等地)。
1359年,明玉珍入巴蜀,历经1年时间的战争,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四川平原地区。随后,进一步向贵州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362年,明玉珍称帝,建立了大夏政权。从势力范围来说,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几乎就是当年蜀汉政权的翻版。但是,明玉珍的大夏政权,既没有向北攻取关中,也没有向东夺取荆襄之地。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在古代历史上,谁控制了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足够的兵员和后勤保障。在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四川一直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人口众多,也是南方政权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但是在南宋末期,四川等西南地区人口大规模减少,直到元朝末期,仍然没有恢复元气。
我们看一下元朝统治时期,10大行省的人口数量情况,一目了然。其中,中书行省369万口、辽阳行省63万口、河南江北行省45万口、陕西行省76万口、四川行省61万口、甘肃行省3.2万口、江浙行省3095万口、江西行省1167万口、湖广行省941万口。由此可见,在元朝统治时期,江浙、湖广、江西在人口数量上,拥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以江浙行省为例,下辖的杭州路、平江路、嘉兴路、湖州路、集庆路等很多区域,一个路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一个行省的人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也就是当年的金国控制区,随着人口大规模“下降”,造成了人烟稀少的悲惨局面。
请注意一个问题,在元朝末期,陈友谅基本上控制了湖广等地,朱元璋控制了半个江浙,与陈友谅反复争夺江西。张士诚控制了另外半个江浙,坐看“陈朱决战。”至于控制四川等地的明玉珍,看上去控制了整个巴蜀之地。其实,从人口、经济、国力等方面,根本无法与陈友谅、朱元璋等几个集团相比。1364年,朱元璋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基本上夺取了整个湖广之地。
朱元璋平定湖广地区以后,开始与明玉珍的控制区相邻。不过,两大集团的关系非常和睦,朱元璋与明玉珍各有自己的问题需要处理。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消灭了心腹大患陈友谅。但是,张士诚和盘踞福建的陈友定,仍然与朱元璋继续对抗,朱元璋的压力仍然不小。同时,明玉珍也有自己的压力。首先,云南一直在元朝的控制之下,屡屡反扑袭扰。
明玉珍曾经大规模进攻云南,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时,关中地区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一直谋划南下。换而言之,明玉珍始终面临关中、云南两面夹击的局面。对于明玉珍集团来说,需要平定云南、谋取关中之后,才基本具备与朱元璋抗衡的实力。可是,天不假年,1366年,38岁的明玉珍去世。随后,10岁的明升继位。
明升继位以后,大夏政权内部陷入了内斗之中,更加无力参与天下争霸。就在大夏政权一步步内耗的同时,朱元璋已经先后消灭了张士诚、陈友定,整个南方地区,已经基本上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时,朱元璋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屡屡击败元朝名将王保保,最终,成为了元末争霸的唯一胜利者。
在这一阶段,大夏政权根本无力与明朝抗衡。明朝之所以没有进攻巴蜀,是因为主要精力放在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方面。毕竟,在明朝建立的初期,北元政权屡屡反扑南下,进攻甘肃、山西等地。1371年,在明朝稳住阵脚以后,迅速开始了平定西南的战事。1371年6月,明朝平定巴蜀,大夏政权灭亡。
我们最后聊聊明玉珍,明玉珍、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都是元朝末期的枭雄。朱元璋成为了最后的胜利,由于明玉珍的英年早逝,失去了与朱元璋争霸的机会。从当年的时间轴来看,如果明玉珍在1366年没有去世,肯定会出现一系列非常精彩的故事。
在明朝历史文献上,对于明玉珍、大夏政权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大体上来说“夏主幸致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薄税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间尽其贤也。”
到了清朝历史文献上,彻底翻了定调,称呼明玉珍、大夏政权为“明玉珍素无远略……割据一隅,僭号二世,皆不可谓非幸也”。不得不说,清朝在修撰历史的过程中,过于“小气。”
关于历朝历代割据政权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