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之根》[巴西]塞尔吉奥·布阿尔克·德·奥兰达 著 陈晨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为巴西本土知识分子剖析巴西国民性的经典学术专著,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巴西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聚焦历史,探究巴西命运走向的基底因素,也即书名中的“根”,目的在于理解当下,寻找巴西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并得出结论:巴西的变革方向,就在逐步摆脱狭隘的传统文化包袱,除去伊比利亚之“根”,朝着建立城市文明与融入世界文明的路途前进。
>>内文选读:
前言:在左右互搏中看清巴西(节选)
长久以来,巴西的一切都依赖于农村文明,连具备先进观念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也不能否认自己与其作为农村种植园主的父辈们的紧密联系,当然,也正是他们最终“奢侈地”推进了一场自我反对的反传统浪潮。巴西社会取得的大多数进步都仰赖这批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不懈努力,而社会的进步却反过来摧毁了他们这一特殊阶层得以存续的基础(即奴隶制),从而自我毁灭地从历史上彻底抹除了他们所属的社会阶级。19世纪50年代巴西取得的巨大物质进步就是这一反传统浪潮的最佳例证。那时,《欧塞比奥·德·凯罗斯法案》禁止了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大量因此闲置的资本流向了城市文明发展所特有且急需的技术革新领域,从而促成了迈向“城市商人与投机者的最终胜利”的第一步。此次的进步浪潮之所以同马瓦男爵的倡议一样以失败告终,是由于“马瓦男爵倡议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从社会发展进程较巴西远为超前的国家那边复制而来的生活方式,与几个世纪以来土生土长于我们这里的家长制和人格主义之间,存在着无可化解的根本矛盾”。
支撑在巴西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掌权阶层的,是这个国家封闭的经济圈和自给自足的种植园大家族模式。这样的现实使得这些掌权群体格外重视与智识活动密切相关的个人“才能”,而对与物质生产相关的劳作全没有兴趣,对他们而言,同与生俱来的贵族头衔一样,智识活动才是他们施展才干天经地义的领域。
巴西的种植园
巴西自然与社会景观的特点是农村主导城市,后者只是前者的附庸。种植园不光与贵族的概念相关联,还会使人想起熙熙攘攘的农村图景,和冷清空寂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压倒城市的局面并非自然或客观环境使然,而是殖民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提及城市,我们便顺势谈谈本书的第四章“播种人与铺路人”。这一章首先讨论了从古到今城市作为统治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在这种角色定位下确立的城市布局形态。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在第一章中,作者将西班牙与葡萄牙共置于“伊比利亚”的概念之下,而第四章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开始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有区别的对比探讨。
作为“铺路人”的西班牙人特别强调城市作为理性殖民事业中极其重要一环的作用,所以在建造美洲城市时,西班牙人不惜花大代价改变地势地貌也要严格执行以直线型道路为主导的规划方案,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内陆区域选址建城。西班牙人对美洲城市规划的考量与实践,体现了他们意图将美洲殖民地变成宗主国有机海外延伸的基本心态。相较之下,指导葡萄牙人在美洲建城的原则却是海外贸易站的政治逻辑,这也就是葡属美洲城在18世纪之前全部紧贴海岸线而建的原因。此外,被冠以“播种人”的葡萄牙殖民者,因对抽象思考与刻板规划的反感,拒绝在选址或动工之前花精力去勘测设计。因此,一些葡式美洲城市聚居点“甚至可以勉强同地势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作者:
文:[巴西]安东尼奥·坎迪多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