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年来,清宫剧都是人们最喜欢的一个题材。无论是早些年的《宫》系列还是《步步惊心》,又或者之后发展成“甄学”的《甄嬛传》,都通过后宫的生活
向我们
展示了清朝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某些事情。
其中最令我们喜欢的,自然是繁华热闹的后宫,莺莺燕燕聚集之处,好
一幅
赏心悦目的画面。但实际上清廷的生活,或许会打破你的幻想
。尤其是在清朝太监信修明所写的《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
,皇宫、后妃、甚至皇子,他们的生活也可以用“凄惨”二字来形容。
并不单纯的后宫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后宫女子皆是容貌俱佳之人,能够有进宫的机会,就代表有面见天子的一天,从此以后翻身农奴把歌唱也不是不可以。
就好比《甄嬛传》里的余答应,不就是从丫鬟走出来的吗?还有早些年《宫》里的良妃,那可是辛者库出身。
可实际上清朝的宫廷,要远比我们所想的复杂得多。前朝与后宫是相对应的。虽然历朝以来都有后宫女子不许参政的禁令,但无论是皇帝还是朝臣都得承认,前朝与后宫之间,休戚相关。
女子在后宫得宠,为家族带来荣耀,家族在前朝的仕途也就会更为顺利;同理,家族在前朝势力庞大,无论女子是否真的被皇帝喜欢,皇帝也得对她
多一份
恩宠。
后宫之中,人数最多的应该数宫女和太监,妃嫔数量是远远比不上的。在我们的认知中,飞上枝头变凤凰也不是不可以,但实际上是,为了维系前朝与后宫的关系,皇上都已经忙得焦头烂额,面对无权无势的宫女,要想对其格外关照更是无心。
毕竟,在清廷之中,宫女的出身实在是算不得好。
普普通通的宫女
首先,并非每个人都有进宫当宫女的机会。
在清代,宫里的宫女都是从上三旗的包衣中进行挑选。
或许上三旗会让我们觉得身份尊贵,
但包衣不过是专门侍奉的他们一个群体罢了
。运气好能做做小官,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包衣中的女子到了14岁的年龄,就会入宫参与宫女的竞选。
按照规矩来,首先挑选的是太后,然后再是皇后和其他妃嫔。
太后挑人注重实用,即更喜欢有劲能干的宫女。其他妃嫔对宫女的需求,自然是不能影响自己的恩宠才行,正如信修明在书中所写:
“让美人宫女去侍奉万岁爷等于给自己找个敌人,实在没有那么傻的娘娘”。
这就导致后宫之中虽然宫女众多,但都姿色平平,她们的作用,还是服侍宫中的主子。
除此之外,宫女并非能永久待在宫中。
每当宫女年满25岁,她们就“刑满释放”,得以出宫;而深受主子喜爱的宫女可以破例多待一年。
无法得宠,到了年龄又将被遣返,那么清宫之中宫女仍然很多的原因便是能够维持包衣女子们的生计,这类贫苦的人当中,本身就很难出姿色非常的人。
因此,信修明才会说,小主聪明,宫女当中也没有美人。
饥肠辘辘的皇子
皇子作为延续香火,传承江山的存在,在后宫中的待遇理应比其他人要高才对。这倒是事实,但是在众多规矩的加持之下,皇子越享受着崇高的待遇,其实际的生活境况就更加惨烈。
身体虚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皇子自出生起,就离开了亲生母亲的身边,交由所谓的“乳嫫”照顾。
乳嫫们经验丰富,但是她们面对的可是天子的子嗣,自然得加倍呵护才行。
不过越是刻意地小心,越无法好好照料皇子。像寻常人家一般哄孩子是不被允许的,晚上一起睡,宫女自然不够格,于是
皇子在小的时候往往像一件珍贵易碎的物品,只能被束之高阁,远远观看。
同时,皇子自小也有很多规矩礼仪加诸于身,导致他们的身体也就无法好好发育,反而越来越虚弱。
饥肠辘辘:和太监抢馒头
“光绪皇帝十岁上下,每至太监房中,先翻吃食,拿起就跑。及至太监追上,跪地哀求,小皇爷之馍馍,已入肚一半矣。”
我们都知道光绪算是比较惨的一个皇帝了,刚亲政就又被夺权,被软禁起来不说,最喜欢的妃子还惨死。
不过,在历史上,小时候的光绪还是颇受慈禧喜爱的。但你能想象小时候颇受宠爱的光绪,竟然会到太监房中抢吃的吗?
这里就涉及到了清朝皇室的规矩,他们一天只有两顿饭,午饭过后基本上就不能吃主食了。而小孩子,由于担心吃多了不消化,因此每天被允许吃下的分量并不多。
这意味着当皇子长身体的时候,营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他们就只能每天忍着饿肚子的感觉期盼着早日长大。
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吃食也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丰盛。少油少盐少腥,对于需求发育的皇子而言,远远不够,但是这却是皇家奉为圭臬的一个准则。
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之下,分明是出生于皇家的孩子,却无法像平常孩子一般吃了玩,饿了又吃。
也正是如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清宫皇室子弟早夭的讯息,这其中就与他们永远都吃不饱有关。
尾声
通过太监信修明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表面金碧辉煌的王朝,其内在的腐朽与灰暗。富丽堂皇不过是后来人对权势的一种美化,在皇宫之中,充斥着的是无尽的压迫和吃人的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