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丛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经过数十年的争斗与混战,确立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为首的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家各自传承有序,历经几代帝王,在位时间也有长有短,这期间有一位帝王不显山不露水,宝座一坐就是四十年,完虐其他帝王。这位帝王也算家喻户晓,可大家却想不到原来他是如此的优秀。
蜀汉作为汉家王朝的一个延续,在三国期间只有两任帝王,即汉昭烈帝刘备和汉孝怀帝刘禅。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后主”刘禅,也是我们认知中“乐不思蜀”的享乐皇帝。
刘禅,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皇帝。他看似平庸却有着大智慧。世人只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却不知刘禅大智若愚、才略无双。《晋书 李密传》载,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帝王,可以和春秋霸主齐桓公相提并论,齐桓公有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可以和曹魏抗衡。
由此可见,刘禅的雄才大略不逊色于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他之所以“声名不显”乃至“声名狼藉”,在于他的韬光养晦,在于他的返璞归真。刘禅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为诸葛亮多次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刘禅是一位仁君,他从不好大喜功,也不过度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只是默默的做一个好皇帝,为子民谋福利。他厌恶兵事,他反对战争,他只想百姓安居乐业,他只想国泰民安。只可惜生不逢时,混乱的三国需要的是铁血君王而不是仁德君上。
诸葛亮病逝,黄皓乱权,蜀汉走向了终点。刘禅再一次站了出来,他本可以等到姜维的救援,却放弃了。他不惜留下“乐不思蜀”的骂名,也要投降强魏。他只是为了避免战争的再次蔓延,他只是想早点让百姓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