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句话出自《西游记》中,这是孙悟空的一句台词,虽然是一句"戏言",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个真实的事情,那就是朝代的变革。
古往今来,在封建帝制统治的社会当中,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有能力就能推翻皇帝,自立为王,也就是"铁打的天下,流水的帝王。"要说在古代,哪个王朝在最短时间内,换了最多的皇帝,那么北魏王朝一定会榜上有名。
1、 北魏的开端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于386年建立的,国号是"魏",后人为了区分它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故而称之为"北魏",也有称之为"后魏"、"元魏"。北魏王朝一共建立了148年,但是记入正史的仅有12位,原因是在北魏王朝消亡的那七年,皇帝换得太过频繁,过于儿戏了。
北魏的第一任皇帝,建立北魏的过程颇为不易,拓跋珪率领部族,之前都是一直在位被人打仗,虽屡建奇功但仍然要趋于人下,最多就被封赏一些官职,但是在386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
后来,为前秦服务的将领都纷纷自立门户,于是拓跋珪也效仿他人。他将之前的手下进行整顿,并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魏",至此北魏王朝,正式作为王朝被记录在册。
然而鲜卑族所在的地区原本并不属于鲜卑族,而是匈奴原本的地方,虽然大部分的匈奴族都迁移了,但是还有少量的匈奴族居住在这里,当鲜卑族到这里之后,剩余的匈奴人,在无奈之下,只能被鲜卑族收拢、融合。
融合过后,北魏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开始整合鲜卑族所在地周围的部落,大肆扩张。由于收拢的部落较多,拓跋珪的统治地位越来越岌岌可危,为了巩固自己绝对的主导地位,拓跋珪也废了许多力气,十分不易。
2、 东征西讨的北魏雄狮
在巩固好自己的绝对权力之后,此时的大魏依然是一块铁壁。各部落的军队,都统一地编入到大魏的军事力量当中,成为一头雄狮。安内之后必是攘外,为了扩张领土,拓跋珪带领北魏的"雄狮",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扩张之路。
由于鲜卑族起于北方,所以拓跋珪的第一站,就是要将北方统一。当时正值五胡十六国的纷争时期,各地诸侯鹊起,这正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因为当时诸侯较多,鲜有的统一战线,因此对于北魏来说,这是个反战自身的绝佳时机,只要抓住机会,就能将一些国力较弱的诸侯剿灭,从而占领他们的领土,收拢敌人的军队,扩充自己。
同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北魏作为一个"新生力量",也很容易在还未"站稳脚跟"之时,被其他诸侯吞并。是繁荣还是被毁灭,全看拓跋珪如果应对。不过从结果来看,拓跋珪无疑抓住了这个机遇。
拓跋珪能根据当时的局势,合理地进行应对,将敌人划出先后顺序,灵活多变地逐个击破,一边扩充自己的力量,拉近与敌人实力上的差距,一边不断对敌人进行骚扰,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通过与后燕的几场大战,终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398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之后,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都让北魏达到了一定的提升,此时的拓跋珪不甘屈于北方之地,准备进入中原。
他先是将都城迁入了平成,之后开始大力推崇、发展农业。一边发展提升自己的军事力量,一边与周边的柔然和先秦的军队交战。409年拓跋珪被杀,他的儿子明元帝即位。423年,明元帝逝世,其子魏太武帝即位。
魏太武帝是北魏王朝当中,除拓跋珪外,少数几个武力值较高的皇帝,经常御驾亲征,打得敌人闻风而逃,创下了赫赫威名。
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之后,先是攻克北燕,接着降服北凉,终于使北方统一,与南方的刘宋对立,也就是历史当中被称为南北朝对峙的割据时期。
从拓跋珪到拓跋焘,三代北魏皇帝,通过强大的谋略以及军事力量,使北魏王朝领土扩张,军事力量完善,使北魏王朝站稳了脚跟,有了立国之本。
自拓跋焘之后,他的子孙们也开始了北魏的经济、文化发展之路,推行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经济局势发生改变,让北魏的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让北魏的经济、文化实力,得到提升。好景不长,从孝明帝之后,北魏进入了衰败。
3、 皇帝轮流做
孝明帝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毒死,孝明帝的母亲被孝明帝的岳父尔朱荣带兵剿灭。尔朱荣先将孝庄帝推上皇位,并实施了"河阴之变",害死了2000名的王侯皇亲,于是自立为帝。
之后孝文帝将尔朱荣骗杀,又被尔朱荣的侄子带兵反叛杀害。在朱荣氏攻入皇宫之后,掌握皇权之后,不仅大肆惩治后宫之人,更是对民众实行残忍手段。最后引起民众、军阀的反扑,而此时南梁也看准机会,对北魏发起了进攻。
高欢率先攻入北魏都城,先后立了三个傀儡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立了第四个傀儡皇帝孝武帝的时候,孝武帝却逃离了高欢的控制,跑到了宇文泰那里。这个契机,让北魏皇朝,加快了灭亡的步伐。
孝武帝的后人在宇文泰的推举下,成立了西魏皇室。
最后,北魏皇帝将皇位传给了高欢的后人,西魏的皇帝将皇位传给了宇文泰的后人,北魏皇朝彻底结束。
北魏皇朝的彻底建立,花费了三代人数十年的征战,而北魏的毁灭,仅仅用了七年。在后世的史书中,在这七年当中被杀害的7位傀儡皇帝并未受到承认,因此计入正史的仅仅只有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