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启写下一首咏梅诗,毛主席读完以后直接评价: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迪丽瓦拉
2025-07-24 11:02:37
0

毛主席酷爱咏梅诗,曾经在一日之内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要求他帮自己寻找一首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因为毛主席此前读了这首诗以后,一直对这首诗念念不忘。

拿到高启的原作后,

毛主席立即亲笔将这首诗抄写了一遍,并在诗前郑重地注明: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那么,这位高启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毛主席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他创作的梅花诗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就来浅聊一下这个话题。

一、《梅花九首·其一》赏析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白话翻译:

梅花天生一副瑰丽的姿容,只适合生长在王母的瑶台。是谁把它移植到人间的江南,让它随处可见呢?

它就像一位在大雪漫山的季节闭门高卧的隐士,又像一位在月下林间翩翩起舞的美人。

寒冷的时节,它依偎着稀疏的竹影;春暖大地的时候,它就掩埋在大片的青苔下面散发着残香。

自从南朝的何逊离开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不知道它独自在东风中,寂寞愁苦地开过了多少回?

毛主席最喜欢这首诗中的颔联,即“雪满山中高士卧”二句。

这一联中涉及了两个典故,其一出自《后汉书》中“袁安困雪”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讲:汉代的袁安客居洛阳之时,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雪。洛阳令前去探望袁安,发现通往他家园子的路,全部被雪埋住了。

洛阳令派人清扫干净路面的雪,才走到屋子里面,却发现袁安独自一人瑟缩在榻上,并没有外出。

洛阳令问袁安为什么不外出寻找食物,袁安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原来袁安认为在这种天气里,大家肯定都没有东西吃,所以他不愿意外出去打扰别人,这则故事主要是赞扬袁安在清贫中的操守。

颔联的第二个典故,出自柳宗元的《龙城录》

。文中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黄昏在酒肆里睡觉,梦中见到一个淡妆素服的美女。

这个美女把赵师雄引到一个酒家,还招来一位绿衣童子欢笑起舞。赵师雄醒来以后才发现美女是梅花树,绿衣童子是树上的鹦鹉。

高启把这两个典故引用到自己的诗中,一是赞颂寒梅高洁的操守,二来是赞美寒梅出众的姿容。梅花被他这么一写,顿时显得秀外慧中,才貌非凡。

二、一代诗宗,名齐李杜

高启本人的才华与品貌,正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

高启生于元朝,殁于明朝,一共只活了39岁,如今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不过

在明清二百年间的诗坛里,高启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代诗宗,名齐李杜”的“明朝第一诗人”。

据高启自己介绍,他家是北齐高欢的后代。不过从他往前数三代,没出过一个名人。

高启出生在江苏苏州,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的种田人,不过到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里也有良田百余亩了,看上去生活还过得去。所以家里有闲钱供他和兄长们读书。

少年时代的高启有一点像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在孩童时代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别人拿一篇千字文给他,他看一眼就能全部背下来。

高启性格“喜谈兵”、“好游侠”、“胸有大志”,写诗的口气也和李白一样狂。

他曾经在某首诗中写道:

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这几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他少年时代热衷于追求功名,做事有些轻率、狂妄,

每天照镜子都觉得自己长得“好帅”!

他说,你瞧瞧我这身板,堂堂七尺男儿汉,光明磊落!

他还时常想着把治国方略呈给皇帝看,帮皇帝治理好国家。到时候

当个公卿都不成问题,尚书这种官职,根本看不上。

李白吹牛顶多也就是吹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级别,高启直接就吹自己可以封王、封侯了。

不过非常奇怪的是,成年以后的高启却表现得十分淡泊。根据史料记载,高启不管是在元朝还是在明朝,似乎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前半生也没有当过官。

高启长得很帅,“美风仪”,“身长七尺,有文武才”。因为成名很早,他在

十六岁的时候就被淮南行省的参知政事饶介招为幕僚了。

这个饶介本来是元朝的官吏,后来张士诚打到吴中立了国,饶介就投到了张士诚的麾下,当了张士诚的“右丞相”。

高启在饶介的幕府中工作了十年,二人的关系十分亲近,与张士诚手下的文武官员们也大多有来往。不过高启并没有在张士诚手下当官,反而在张士诚得势之后,选择去青丘隐居。

那么,为什么少年时代的高启胸怀大志,到了中年时代,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一点目前在史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之谜。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士诚的吴国被朱元璋所灭,饶介于同年被杀。高启的兄长和旧时的朋友,大多因为曾在张士诚手下当官,遭到逮捕流放。

唯独高启因为早就离开了饶介的幕府,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听说了高启的才名,于是把他召到宫里去修《元史》。

过了一年,又把高启弄去当王子的老师。

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把高启弄去当户部右侍郎,

这是一个管国家财政的官职。

高启觉得自己年少识浅,不能胜任,所以拒绝了。朱元璋当时没说什么,还赏给高启一些金银,把他放还了。

没想到

高启回到家中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因为给别人写了一篇《上梁文》,遭到腰斩。这位“明朝第一诗人”,活了39岁,真正在明朝生活的时间不过7年。

最后再说回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看他中年以后的人生选择,他的确是爱死梅花了,想做一株寒梅一样的高人隐士。

有人说高启拒绝当朱元璋的官,其实是因为他还在怀念张士诚统治下的生活,

因为他曾在诗中怀念“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的日子。

而且当时与高启交游的人,最后大多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不过高启事实上在张士诚灭国之前,就已经萌生了退隐的念头,所以他一直没有谋求出仕。

因此

高启不当官,也有可能是读了太多的史书后,懂得了“鼎食复鼎烹”的道理,所以只想回家当一个单纯的诗人。

高启不想当官,本来是为了避祸,但是没想到他的举动惹恼了朱元璋,反而替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简直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

结语

高启虽然只活了三十九年,但是她却留下了很多的好诗。

在高启被杀之后,他生前的好友,

同为“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徐贲,冒着生命危险撰写诗文悼念他,

称他的诗是

“汉家乐府盛唐诗”、“有名齐李杜,泉下奚太息”。

张羽、徐贲的说法得到了后世二百年的公认,直至清朝雍正年间,还有学者断定高启的诗歌成就“冠于明、胜于元、高于宋”,难怪毛主席说他是“明朝是伟大的诗人”。

高启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诗名却流芳百代,其结局正像这首《梅花九首·其一》中写的那样——“春掩残香漠漠苔”。

后世的文人们早已经把高启的事迹记录进了青史,他再也不必担心“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唐昭宗李晔,比唐僖宗李儇小五岁,乃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起初名叫李杰(昭宗与僖宗是同辈兄弟,本名都是人...
原创 你... 曾国藩说过: 欲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改变当下的处境,一半要靠“人和”,一...
原创 赵... 一 历史有时候很吊诡。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每一位秦王都是明君,而山东六国的君王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江...
原创 朱... 文/刘诚龙 在历代开国皇帝里面,朱元璋是出身最低的,人家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朱元璋直接就是个要饭的。...
传统范式:秦汉科技体系的形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 1 前言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秦灭六国,废分封,立郡县,...
原创 西... 引言 西晋文豪对赋学的看法有何差异?其文章都有哪些特点?——首先,我们先谈论文豪陆机,陆机《文赋》中...
原创 1... “好好搜搜这小子,看他就像给共产党送信的!” 1927年5月底的一天,湖南平江县郑源洞关卡上,巡逻的...
原创 阿...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话“俄罗斯很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由此观之俄罗斯人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俄罗斯...
原创 清... 1900年(庚子年),清政府已经走向了最后的时光,列强不断入侵,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激发了人民的不满,...
原创 白... 白起是谁,他是秦国第一号杀神,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令诸侯国闻风丧胆,一般点的名将也不敢在他面前叫嚣,尤...
外媒聚焦!古都西安的“丝路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西安,这个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通过陆上交通网...
原创 当...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多,吴三桂选择投靠清朝,那只能说吴三桂是脑子进水了,明明自己比别人强还要投...
原创 从... 古代状元的官到底有多大?事实上虽然说状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但是其背后代表着的官职能够有多大,可以说...
原创 贺... 2000年,三件圆明园兽首出现在香港拍卖会上,作为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拿走的国宝,如今被拿出来拍卖,国人...
原创 隋... 在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秦琼是众多英杰中当仁不让的名将,同时也是后世隋唐小说中的重要文学形象。在《唐...
原创 晚... 作为我们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一直都是目前电视剧的取材对象。 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有很多,其中还不...
原创 收...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规划与过程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左宗棠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反映当时...
原创 有... 熟悉日本战国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甲斐武田家的末代家督是武田信玄的四儿子武田胜赖,而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武田...
原创 宫... 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力的掌握者,他可以随意定下人的生死,也许只是无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自己带...
原创 初... 初唐故事:历年龙战血玄黄,大统终教属李唐 李渊布置已定,忽报西秦霸王薛举僭称秦帝,遣子薛仁杲入寇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