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茶贸易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和西部地区之间进行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贸易活动,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和少数民族关系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私茶贸易前一直是官茶独大,这种官茶也就是茶马贸易。茶马贸易起始于唐,经宋元两朝发展,在明代达到鼎盛,而后又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官茶贸易逐渐走向衰落,政府的控制垄断力度下降,这才导致西番地区私茶贸易盛行,最终战胜官营贸易,成为藏汉贸易往来的主要交流方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就以明朝西番地区为切入点,聊一聊私茶战胜官茶的深层原因。
一、明朝私茶贸易产生的大背景
1、官茶兴起的历史背景
唐文宗时期,朝廷实行“榷茶”法, 对茶叶进行专卖,严禁私茶;而在两宋时期 , 由于战争不断, 对马的需求量增大, 朝廷于是设立“提举茶马司”专门经营茶马贸易;元朝时虽也设立茶叶专卖局,但茶马贸易在此时已经无足轻重了。
明朝在经历了元朝的短暂停滞后成为茶马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主要原因有两个个原因:首先,明朝当局对于战马的需求量大是茶马贸易繁荣的前提,当时的边境游牧民族仍然在威胁着明朝的稳定,战马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视,认为茶马贸易是交换战马、联系西番地区的重要条件。
朱元璋曾说:“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联西戎,控北虏,三边永安。”
茶马古道
其次,明朝开展茶马贸易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限制边茶以制之’,即“以茶驭蕃”,也就是用茶叶来控制着西番地区,借贸易来实现在政治和军事上不能实现的驭番功能;西番民族饮食中大都以牛羊肉、奶酪等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茶叶具有消油腻的作用,有助于消化。茶叶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们“倚中国茶为命。”而西番地区茶叶产量极小,只能依靠与中原地区的茶马贸易中交换得来。
明朝政府对于战马的需求和番人对于茶叶的需求相吻合。在明朝统治阶级看来,他们可以借茶马贸易对西番实行羁糜政策,通过经济来实现政治上的控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明朝的茶马贸易走向了空前的繁荣。
2、西番地区官茶贸易制度
从明太祖朱元璋时开始,明朝就开始设立一系列的机构和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从粗糙到严谨,一切都是为了茶马贸易能够在明朝政府的框架内进行。作为茶马贸易制度形成的标志,“洪武五年立茶马司于川陕,听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以防诈伪。”之后的茶马司虽不断变化,但它在茶马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管理与西番地区进行茶叶贸易的专门机构,更是成为了中央政府控制当地茶叶经济的机构。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还设立了茶叶转运司来管理茶叶运输的事务;设立茶课司对产茶的地区收取税收;为了稳固的掌控住茶马贸易,还确定了茶马比价,推行金牌信符制,马赋差发制、巡视监察制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二、明朝西番地区私茶兴盛的政治原因
1、明朝政府的腐败
明太祖朱元璋在创建明朝时,实行的就已经是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全国政务由皇帝直接控制,他以自身的皇权干预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西番地区实行榷茶制度,在中原地区和西番地区制造出屏障。随着时间的流逝,封建社会自身的弊端加速了政府的腐败,官府管控下的茶马贸易出现了松动:“明初严禁私贩,久而奸弊日生,茶法、马政、边防俱坏矣”。
政府的腐败,茶法的弊端丛生让茶法无法继续实行和维护下去。机构庞杂和营私舞弊导致了西番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茶马贸易交易逐渐摆脱国家机器的束缚,转而向着民间贸易的方向前行。因此,政府的腐败加速了官营茶马贸易的衰败,促进了私茶的发展。杨一清曾指出:“非法之过,乃人之罪也”。
在明朝这种高度君主专制体系下,政府的腐败是必然的。再加上政府的禁止,反而使得走私茶叶的利润增多,许多人为了金钱而进行茶叶走私活动,一些官员甚至参与到其中与他们相勾结,使得私茶得以兴盛。
2、制度的弊端以及反作用
明朝茶马贸易制度的主要表现为‘金牌信符制’,在该制度下,西番地区的少数民族必须按照‘金牌’上的所规定数量来发送马匹,明朝政府随后会以‘体恤’的名义给予他们茶叶。金牌上篆文:‘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不信者死。’实际上发送马匹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并没有平等性可言。
太祖朱元璋
这种制度强迫着茶马贸易的正常实施,本来是自由贸易的茶与马的物质交换,变成了皇权控制下的强制性义务。由于私茶的价格比官茶要便宜,西番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愿意将马与私茶交换,出现了‘番族利私茶之贱,因不肯纳马’的局面。私茶大量涌入西番地区,不断冲击着金牌信符制度。
迫于西番地区民族的反抗,明朝政府在1416年停止了金牌信符制,虽在后来又曾恢复。但‘金牌散失,而茶司亦以茶少,止以汉中茶易马。且不给金牌,听其以马入贡而已。’金牌信符制度带有着明显的压迫色彩,明朝政府压迫较落后民族承担国家税收,这是对当时西番地区较为落后的一种特殊的制度。由于违背了市场的规律,本身就有着弊端,在达到顶峰的同时也意味着开始走向衰落。
3、茶法松弛、经营不善。
明朝初期,走私茶叶与走私盐同罪,判死刑。宣德改制之后,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松动,走私茶叶所处罚的程度也有所降低,从处死到充军;明代茶法所呈现出的是从紧到松的趋势。这种趋势与明朝国力是相连的,也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息息相关的。
国力的衰落代表着明朝已经无力再像刚开始一样严格控制住茶叶,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又要求打破国家的控制与垄断,茶法也不得不适应这样的要求,逐步走向松弛。这为私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从此,私茶贸易便兴起了。
三、西番地区私茶兴起的经济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私茶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哪里有利益,哪里就会有资本的流动。由于在明朝政府的高度控制下,私茶存在着巨大的利润,因此哪怕明朝政府制定多么严酷的规定都没有办法阻止私茶的兴起。
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茶马贸易自身的客观规律,这是打破国家垄断,致使私茶兴起的根本原因。明朝政府的政治干预,限制中原地区和西番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与经济发展相违背的,扰乱了正常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垄断之网也就被打破了,再加上规章制度的弊端,最终导致了私茶兴起。
2、官茶对民间茶户造成的影响
在官营茶贸易的框架下,政府对茶叶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利,对民间茶叶生产者造成了很大的苦恼。明朝初期,下令禁止商贩在陕甘销售茶叶,控制茶叶的流通。与此同时又对将富商纳为廷商。茶农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明朝政府对当地的具体情况一概不知,做不到宏观调控,很大地损害了茶户的利益。
茶叶没有流通的途径,必然导致茶叶大规模积压和生产下降。生产下降最后影响着明朝茶马贸易;同时,茶户为了应付政府繁重的茶税,经常将一些次品上交给国家,而将上好的茶叶留为己用,私下拿去交易,私茶在质量上好于官茶,使得西番地区人民更加喜欢私茶交易,间接地促进了私茶的兴盛。
3、朝贡赏赐
明朝为了安抚西番民族,许其每年遣派使者进贡,赏赐给他们茶叶及其他生活用品。明朝政府一方面不允许走私茶叶,另一方面却又赏赐给西番民族使团大量的茶叶。
《明实录》记载“贡使由洮河入者,人均赐食茶50斤;由四川路者赐茶60斤。”
西番地区频繁的来朝进贡,直接威胁着茶马贸易的正常运作。而且明朝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但对于在中原地区的僧人私下制作茶叶或者夹带茶叶没有明确的禁止;即使是有,禁止的力度仍停留在如:“如有夹带私茶,不拘多寡,即没人官。”这般力度。
四、总结
官茶贸易作为一种中央政府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历经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但明朝时期的茶马贸易是在政府高度控制和垄断下经营的,这并不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茶马贸易逐渐走向衰落。明朝政府对茶叶的控制力下降,导致私茶的大量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明朝政府高度控制下的茶马贸易本身是明王朝封建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因为如此,它从产生伊始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官僚制度腐败的基因,这导致了明朝茶马贸易衰落,而这则是明朝西番地区私茶兴起的一大动因。我们应该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明代西番地区私茶兴盛的原因,正确看待私茶兴盛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实录》
3、《明朝茶马贸易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