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因为刚入关,清朝很多习俗还是沿袭了古金代女真人的习俗,皇室贵族死后,火葬是清初主要的丧葬方式。在火葬的同时,还有活人殉葬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就是火葬,还有三人殉葬(即大妃和两位庶妃),皇太极死的时候火葬加两章京殉葬,清世祖顺治帝则是火葬加贞妃董鄂氏与两侍卫。入关后,清世祖还专门制订了火葬制度,这是里面的一段话:“
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等造完坟才能出殡,待周年时火化;
多罗郡王与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火化;
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火化。”
皇太极活人殉葬制度是到康熙的时候才废止的,因为康熙觉得太残忍。当人,之前选用的殉葬人必须是死后无牵无挂,没有什么亲人的。
到了雍正的时候,火化就被废止了。(1735年)雍正十三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下诏从此采用土葬,不许火化。
与土葬伴生的,则是这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了。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者“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也就是离开人间了。之后,宫中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就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这些皇帝贵族大臣生前事迹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得模仿古代竹简,用偏偏木条连缀,在上面写下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在最后面写上庙号和谥号。
乾清宫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仪单,上面开列着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先放在宫中,在大殓(把死人装入棺材)之后才放入乾清宫。清朝规定梓宫必须漆饰七七四十九遍,灵堂设在乾清宫,梓宫要放在那里一段时间,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两边要设置白绫围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烛台和花瓶,供案前还要排开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置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檠(qing)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卓和水果桌。停着梓宫的乾清门外的左边,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银烛檠羊角灯王公大臣进入乾清门需瞻仰梓宫,皇子皇孙在台阶空地(丹樨)上行礼,福晋公主等要聚在几筵殿前,嗣帝和诸皇子都要穿孝服。在正殿东边的廊房颁布遗诏,训喻臣子增订仪节。在这个时候,嗣帝站在乾清宫外,面向西,等大学士手捧遗诏出来的时候,嗣帝要跪下行礼,等手捧遗诏之人走过后,还需还礼若干次。等到大学士出乾清门,礼部尚书需三拜跪受。所有丧服规定27天后可以脱下,于是按正常情况来说这时嗣帝会说:“穿孝服是身为人子所应行孝道,二十七天之制,难以遵从!”再群臣劝诫君当以国事为重,遵从遗诏脱去孝服,经过劝说后嗣帝脱去,再移驾养心殿,齐居素服三年,先帝灵驾供奉在安寿皇殿,日贡三餐。所有之前葬礼的器物都会有工匠制作缩小版随葬。
梓宫梓宫抬到陵园后,先置放享殿之中,举行“安神”礼,再等预定时刻下葬,到下葬的时候的时候,再举行一次过奠礼,然后把梓宫往”玄宫“抬,抬到“皇堂门”前(地宫门口),还要举行赠礼,将所有冥器和谥册,宝印及所有珍玩摆到里面,然后关起地宫之门,最后(绝对是最后了,小编已麻木),在地宫前举行“享礼”,这下这皇帝的葬仪总算是结束了......
敬请订阅关注“有闲者说”,每天都会更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新鲜的历史知识,更会更新历史小视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