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随着抗战的胜利,面对国内民众一致对和平的渴望,国共双方展开了和平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的《双十协定》,本来按照这个趋势,国内和平的大局即将形成,各个民主党派也将共同协商建国,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却在积极地调动军队,最终于1946年6月撕毁了和平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就在双十协定签署以后,我党对于和平建国一度抱有很大的希望,甚至双方还在1946年1月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30日参加了由各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因此按照协议的要求,1946年2月25日,国共双方以及美国共同签署了《整军方案》。按照双方协议,蒋介石开始整编裁撤军队,在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军各路部队总计兵力在590万左右,裁减完成后为430万,其中正规军部队拥有86个整编师200万人,另外还有特种兵部队、后方机关、学校、以及海空军的建制不算在内(该整编计划并未全部完成,内战就爆发了)同样我军也按照整编的需求,对内下发了精兵简政的通知。
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加上《双十协定》的签署,1946年2月1日中央向各大军区发出《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除了提到未来中国要建设成为和平民主的国家外,还通告了全军要求各军实施精兵简政,当然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反复无常,因此在精兵简政的方案只做精神准备,而不做具体实施。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蒋介石利用美国的军舰大肆向东北调兵,内战也有一触即发的风险,我军随即展开针锋相对的策略,即“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从各大军区抽调骨干支援东北战场,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蒋介石虽然借口整编,裁汰了部分军队,但实际上对于精锐嫡系部队,基本上是原封不动,裁掉的只有原来地方军阀武装和一些老弱病残等。 出于对国民党军的不信任,我军在后来实际执行精兵简政也基本上都没有到位,除了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区执行精兵简政相当到位,实际上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前,晋察冀军区已经裁掉了10多万人,占全军区的三分之一,整个军区总兵力只剩下了20万人,而晋察冀野战军原本下辖9个纵队,经过精兵简政,最后只保留了4个纵队,每个纵队由原来的9个团缩减为6个团,原本20万人的规模,裁减到只有5万多人。之所以执行较为彻底,除了上级下达的命令外,也和当时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对于华北地区一直盯着比较近,毕竟抗战时期,这一地区属于沦陷区,国民党军基本上在当地不占有优势,为了和平的进程,晋察冀军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裁撤除了一部分老弱病残外,大部分都是精锐的主力部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后,晋察冀军区自然难有实力应对周边国民党军的进攻,就在大同集宁战役期间,国民党军进犯承德,晋察冀军区地方部队虽然节节抗击,但最终承德还是失守,加之后来张家口战役时,对国民党军进攻方向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了张家口过早的丢失,整个晋察冀军区已经被事实上的分裂为两半。 不得已的情况下,晋察冀军区只能将冀热辽地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晋察冀军区的地盘大幅度的缩小,兵力捉襟见肘,加之周遭国民党军环伺,以至于难有作为,甚至在其他各大军区都陆续取得全建制歼敌的战绩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就连一场小规模的伏击战也打不起,直至1946年12月底,晋察冀野战军才陆续恢复元气,在充分动员之下,晋察冀野战军扩充至7.5万人的规模。不过由于前期作战基本处于不利情况下,直至1947年中旬,晋察冀野战军仍未能顺利打开华北地区作战局面,因此上级考虑这一情况后,开始将华北和东北做统一考虑,自解放战争第二年开始,晋察冀野战军的任务就成为配合东北作战,尽量牵制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不要北援,直至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蒋介石调3个师驰援东北,华北地区晋察冀野战军这才迎来了打开局面的机会,彻底解放了石家庄,使得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