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既能改变个体命运,也能使人沉湎其中
。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进的中举之路,以及他在中举后的疯狂反应,为我们揭示了科举背后的残酷与荒谬。
范进,一位在科举考试中历经苦战,坚持不懈的老童生,用他的执着和坚韧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人生。
他从20岁开始踏上应考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波折
,四十多岁方才中得秀才。
这漫长的过程中,范进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屡屡落榜的打击,更有着邻里嘲笑和岳父白眼的压力,生活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家中的经济状况让范进倍感压力,连买米的钱都难以筹集。母亲和妻子在饥寒交迫中默默支持着他的理想,这样的家庭状况在邻里之间引来了不少嘲讽和白眼。
然而,范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相反,他怀揣中举的梦想,默默地坚持着,犹如在困境中燃烧的火焰。
每次的考试失败都成了他坚持的印记,是周围人调侃的笑柄,却也是他内心不熄的动力。
在科举的历程中,范进面对挫折、贫困、世俗眼光的压力,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对他而言
,中举不仅仅是功名富贵,更是对尊严和自尊的追求。
他坚信,只要再接再厉,一定能够改头换面,实现自己的理想。
梦寐以求的中举终于降临,然而范进并没有按照周围期待的方式庆祝。此时的范进正手持唯一的老母鸡打算卖掉换一些米,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得知自己中举后,疯狂的瞬间如梦幻般展开。不再是循规蹈矩的书生形象,范进变得疯狂、放肆。
他不顾一切地奔向街市,大声呼喊着:“我中了!我中了!”
这一疯狂的行为让他成为街头的焦点,引起了路人们的异样和议论。
在疯狂之中,岳父的一巴掌将范进打回现实。这一痛苦的一击,使范进从狂喜的状态中清醒过来。这一短暂的疯狂,却深刻地映照出范进内心多年来的压抑和憧憬。
中举让范进从社会的底层瞬间跻身上层。曾经嘲笑他的邻里,现在纷纷前来拜访,百姓对他的礼敬和崇拜溢于言表。
他的身份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社会上备受尊敬的一员。
范进的生活由此变得富足,温饱问题不再成为困扰。他开始享受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富裕和优越。
如果把范进的官职放到现代,会有怎样的反应?或许,现代人在类似情境下,也可能会表现出与范进相似的疯狂。
尽管说在古代,“举人”在朝廷中并非大官,但至少其地位高于普通百姓,而且相较于之前,权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可以说,过去的“举人”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干部。
他们享有每月的俸禄,还有机会在地方任职,至少能够担任县令等职务,相当于现代的处级干部。
而范进之后又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山东学道的职务,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厅长。这意味着他在地方上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教育体系。
这样的升迁,对于一个曾经默默无闻、家境贫困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次蜕变,可以想象他面对如此巨大的改变,内心所经历的冲击和不适应。
如果将这样的情境放到现代,可以想见,
这种由平凡到权势巨变的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冲击是相当巨大的。
考虑到他曾经漫长而坎坷的科举历程,从未放弃的坚持,以及对社会地位的渴望,这种疯狂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一夜之间,他从原本默默无闻的秀才变成了地方上的重要教育官员,这种身份上的巨变也不禁让他陷入一种难以言喻的狂喜和不安之中。
这样的社会转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突变。
而对于范进个人而言,这或许是他一直梦寐以求却又不敢奢望的事实。
如今的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或许很难完全理解那个时代的种种压力和期许。
所以,范进之所以发疯,正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变故,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确实让人感同身受。
范进的一生充满传奇,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中举的梦想,成为社会上备受尊敬的一员。然而,这一过程中,他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科举制度对个体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它既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也是对个体命运的制约,
范进的经历成为科举制度阴暗面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