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出身平凡的皇帝,他早年不务正业,总是天南地北的去到处玩耍,乡里的人看到他就指责他,家里人也都很嫌弃他,他就是人们嘴里经常提到的''小混混''。可就是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后半生突然翻身,提着刀上了战场,打垮了秦朝以后又和项羽夺天下,最后成功晋级,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
这样巨大的''剧情反转'',其实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刘邦的性格和用人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时势造英雄,曾经的无赖,也想''翻身把歌唱''
刘邦年轻的时候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无赖,在那个老百姓要靠种地才能生活的年代,他不仅不帮家里干活,还到处出去浪荡,把家里的活都丢给父亲和哥哥干了,后来娶了吕雉,家里的活又落到了吕雉的肩膀上,刘邦仍然在外边花天酒地。
那时候秦朝还没倒,刘邦就是泗水乡一个级别不高的公务员,平时管理一下老百姓之间的鸡毛蒜皮,闲的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去一个叫曹氏的寡妇那里喝酒,而且总是不给钱,还看中了人家的美色,两个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件事传出去,刘邦的名声就更加坏了。
可是刘邦并不在乎,他长年不在家,对这些闲言碎语并不感冒,可是那个时代却没有让他继续浪荡下去,当时陈胜吴广已经决定不给秦朝干活了,找了一帮人准备单干,刘邦很羡慕,想着要是自己也有个理由反秦朝,也能干一番大事业。
机会很快来了,刘邦在押送囚徒去给秦始皇修陵墓的路上,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跑了,刘邦问他们跑啥,这些人说:''不跑到了那里修陵墓非得累死不可,要不咱们一起跑吧。''
刘邦仔细一想,这人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联想到陈胜吴广轰动全国的起义,决定豁出去了,带着这些囚徒,开始到处宣传秦朝的暴政,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人,这时候陈胜吴广的队伍也越做越大,秦朝已经无法抵挡了。
人才送上门,刘邦用人不疑,张良、萧何纷纷投奔
刘邦心想,以自己的能力还不能干出多大的动静,要是有人来辅助我就好了,可能是上天听到了他的心声,曹参、萧何、张良、陈平这些难得的人才都被刘邦遇上了,加上后来的大将军韩信,刘邦的阵营中简直是卧虎藏龙。
这些人都是文人,于是刘邦收起了他以前的那种张口就骂人的习惯,遇到任何问题都虚心请教,以诚相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知己来对待,可以说是尊重到了极致,从来没让这些人觉得刘邦怠慢了他们,因此更加忠心地为他效力。
对于樊哙、周勃这些武将,刘邦经常和他们喝酒耍闹,有时候甚至还拔剑互砍,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从来不亏待,有错就罚,有功就赏,武将本来就是粗人,看到刘邦这样性格豪爽,也乐于为他打天下。
能听劝告,能屈能伸,甚至心狠手辣
刘邦后来和项羽合兵,约定两个人一起推翻秦朝,谁先进入关中谁就称王,项羽觉得刘邦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命令队伍一路上慢慢地走,可能还停下来吃个肉夹馍和油泼面,反正刘邦火急火燎地赶到汉中的时候,项羽还在到处旅游。
刘邦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农民,还是个好色的农民,于是进了秦宫接受了秦王的投降以后,刘邦就想着干脆在这宫里住下算了,再找几个美女,以后啥也不干了。将军樊哙一看到刘邦这个样子,马上就劝他不要这么目光短浅,项羽还在后面等着他呢,刘邦一看这个''大老粗''还敢来劝自己,直接把他轰了出去。
樊哙只好找到张良,张良说话果然有分量,刘邦如梦初醒,和汉中百姓''约法三章'':不能杀人放火、不能偷盗财物、废除秦朝严刑峻法,很快为他在汉中赢得了民心。项羽来了以后,看到刘邦小日子过得不错,心里非常不爽,设了个鸿门宴差点要了刘邦的命,幸好有张良和樊哙的保护,刘邦才死里逃生。
项羽一看既然杀不了你,又假模假样的封了刘邦一个汉王,把他发配到穷山沟去了。刘邦想自己要干大事就得忍,于是吞下了这口窝囊气,背着包袱去当汉王了。但是刘邦到封地以后也没闲着,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就是刘邦当年烧毁栈道,麻痹项羽的故事。
项羽气得发疯,把刘邦的夫人吕雉和父亲刘太公绑了起来,跟对面的刘邦说:''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他俩煮了。''刘邦回答:''咱俩是结义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好了给我一碗尝尝。''项羽面对这个''不要脸面''的人彻底没办法了。
后来在面对项羽的追杀时,刘邦看到在车上坐着的一双儿女,认为他们太重了,耽误了行车速度,让项军追上来了就全完了,于是干脆一脚一个,把两个孩子踹了下去,吓得他们号啕大哭,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谓是一个''渣爹''。
尽管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一直不太好,但他就是凭借着以诚待人、赏罚分明、能忍屈辱的优点,甚至对亲人也近乎残忍的举动,成功地让条件比他好出太多,却没有他身上这些优点的项羽成了手下败将,最终赢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