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屠戮功臣在古代绝对不是什么新奇事,尤其是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甚至有人传出“朱元璋的大刀已经按捺不住了”的笑言。从个人能力来看,朱元璋早年间并没有充满危机感,但是朱标的病亡让朱元璋感到王朝岌岌可危,由此将目标放到了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朋友身上。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傅友德等重臣的离世告诉我们,在明朝当官绝对是高危职业。朱元璋的手中的铡刀从未停下,但却从未伸向信国公汤和,这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谜题。
朱元璋并非冷血无情之人,如果朱元璋活着,众人起兵反叛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屠杀功臣也不会发生。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最无奈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朱标有治国之才,却生性敦厚淳朴,并没有帝王应有的强硬手腕。从朱标的角度来看,朱元璋杀功臣并非心血来潮,之前朱标就曾旁敲侧击地说过这件事,意思是您杀大臣太多,容易破坏君臣关系。朱元璋对此并未作答,而是第二日找到朱标,将一根荆条扔在地上让他捡起来。捡起全是刺的荆条必然心存疑虑,面对踌躇的朱标,朱元璋说道,现在我为你将荆条上的刺拔掉,完全是为了你。
朱标有能力保住皇位,因为辅助朱标的大臣可谓黄金搭配。所以朱标在世时并没有发生胡惟庸、蓝玉这样的大案,但是朱标离世之后,对于继承人的选择耗尽朱元璋所有精力,即使如此,朱元璋也不能放心,因为朱允炆真的太软弱了。朱元璋知道他杀的大臣并非都有异心,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凡是能力方面能有威胁的,朱元璋都没有放过。原本这其中也包括汤和,但是汤和却自律自检,能够认清形势急流勇退。不仅保住性命更是保全了家人。这一点,在明朝绝对是一项绝技。
在郭子兴旗下,论辈分汤和比朱元璋更老一些。只是朱元璋并非等闲之辈,能力渐显。朱元璋身边的人自然心有不服,但是汤和却第一个站出来承认了朱元璋的地位。不仅在早年间出生入死,这份肯定来得也十分及时,甚至汤和对待刚起步的朱元璋便如首领一般。明史中,对于汤和的态度有过十分明确的记载:“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现实中,朱元璋的态度绝非“悦”能表达,朱元璋甚至能多一分兄弟恩情在其中。
天下初定,朱元璋分封功臣时,对汤和有意降了一等。这绝非汤和功劳不比他人,而是朱元璋有意试探,为了看看汤和的态度而已。汤和对分封的职位从未有过丝毫埋怨,而对待朱元璋的态度上更是谨慎,行事如履薄冰让汤和在朱元璋眼中仍是当初的那个同伴。没有几年,汤和便被晋封为信国公。在地位上,汤和得到了应得的,但是汤和知道,信国公的封号只会带来更多的危险。
汤和在封王拜相之后并没有骄傲放纵,反而是越发低调。除此之外,朱元璋对重臣的怀疑被汤和识破,所以汤和并没有给朱元璋发出诘难的机会。汤和是开国重臣中第一个提出解除兵权的将领,在一次与朱元璋对话中,汤和顺势提出:“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而朱元璋听完之后龙颜大悦,不仅赐给他封地还为他拨款建房。汤和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至少朱元璋在明处放弃了追究。
汤和对朱元璋太过了解,回乡之后汤和极为低调。对外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对家人的言行管控严格。朱元璋对重臣的控制并非在朝堂之上,而是在生活上。朱元璋时的锦衣卫,甚至可以知道某一位大臣独处时写了什么,做了什么动作。这一点汤和心知肚明,决不会在家乡便放松警惕。汤和不结交权贵,对当地豪绅敬而远之。每日只顾把酒言欢,含饴弄孙,即使是朱元璋也挑不出毛病。
汤和辞世时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老人,汤和不仅是朱元璋朝少有的善终的重臣,更是在死后追封为王,其子孙世享荣华。朱元璋对其他重臣的做法虽然过分,但是综合后事看来并无问题。朱元璋最初的本意一定是诛杀所有的重臣,为自己的子孙铺平道路。但对于年迈的老友也已经不必追究。汤和能够存活不仅仅依靠聪明机智,更是一个奇迹。